光伏新能源领域似乎出现反转迹象。
阳光电源、德业控股、福斯特电源、金龙控股、浩迈控股等多只龙头股月涨幅均超过20%。
有两个原因:
一是前不久高层会议强调,要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
市场对此充满期待。
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部分光伏产品价格确实有所上涨。
据上海有色网8月5日报价——
致密多晶硅料平均价格为36.5元/公斤,上涨2.82%;
多晶硅再生料均价38.5元/公斤,上涨2.67%;
N型多晶硅料平均价格为40.5元/公斤,上涨3.85%;
粒状硅33元/千克,上涨3.13%;
N型颗粒硅平均价格为36.5元/公斤,上涨2.82%。
这对于近两年价格大幅下降的光伏产品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
光伏是一个极长的产业链,包括硅材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前文提到的涨价主要在上游的硅材料。
事实上,从7月份开始,中上游硅片价格也出现异常上涨。
据多家行业龙头厂商提供的信息,P型硅片M10、G12尺寸产品成交价格分别为1.25元/片、1.7元/片;
N型硅片中,M10、G12、G12R尺寸产品价格分别为1.1元/片、1.6元/片至1.65元/片、1.3元/片不等。
整体成交均价由6月份最低的1.1元/件调整至1.12元/件,略有回升。
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提供的信息,近期部分光伏硅片价格出现上涨,主要原因是该类产品去库存速度超出预期,导致市场出现供给紧张迹象。
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上一轮光伏牛市发生在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
由于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俄乌冲突带来的欧洲能源转型、全球碳中和政策的加速推进,整个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牛市。
2021年多晶硅均价由年初的8.4万元/吨上涨至30.3万元/吨,涨幅达260.7%。
光伏行业各环节公司的毛利率均有大幅提升,上游硅料龙头的毛利率甚至可以超过70%,相当夸张。
但泡沫越大,跌落的痛苦就越大。
2022年以后,随着产能建设大举扩张,整个行业转向下行,价格大幅下跌。
今年以来,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一季度下滑较为严重。
今年以来,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最大降幅分别达到66%、49%、55%、48%,令人震惊。
到二季度,大部分环节的产品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
以硅材料价格为例,见下图:
多晶硅材料价格自2022年底以来经历了几次跳水周期。
第一波在2022年第四季度,第二波在2023年第二季度,第三波在2023年第四季度,第四波在今年第二季度。
每半年就会有一波跳水表演。
不过,前三波虽然大幅跳涨,但整体仍在成本线之上,企业依然抱有侥幸心理。
2024年第二季度的最后一波跳水才是真正致命的,因为它已经彻底跌破了成本线。
这意味着没有公司可以再冒险。
5月份以来,光伏行业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是5月17日,工信部与光伏协会联合召开光伏行业供大于求问题研讨会,研讨打击恶性竞争、鼓励兼并重组、明确退市机制等措施。
这说明有形之手已经开始介入并推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二是5月中下旬开始,光伏产业链上大批企业以“检修”为名开始停工停产。
据硅产业分会统计数据,5月、6月国内硅片产量分别为60.5GW、51.31GW,环比下降2.97%、13.98%。
6月份产量环比降幅明显加快。
具体来看,增量主要来自于中环、高晶,其余企业均大幅减产,综合企业开工率下滑至50%-60%之间。
产能利用率方面,6月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开工率环比分别下降20%、13%、12%、5%。
硅材料环节减产幅度更大。
行业数据显示,8月,受部分龙头企业减产幅度超预期影响,预计硅料行业整体停产计划降至13-14万吨。
效果立竿见影。
5月份,行业多晶硅库存还处于30万吨左右的高位,但到了8月初已经下降到20余万吨。
由于库存水平已降至不足两个月的产量,且第三季度传统上是光伏安装旺季,库存清理步伐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因此,目前这个时间点,硅料、硅片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也是比较合理的。
中期来看,三季度是光伏行业的旺季,需求相对较大,供给仍处于低位,价格持续反弹,行业龙头企业业绩有望得到保障。
不过,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本轮涨价主要集中在中上游硅片、硅材料环节。
总体来看,中上游环节技术壁垒和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协同减产成效将更加明显。
而下游电芯及组件环节,门槛较低,行业内企业数量数百家,竞争较为激烈,因此目前价格基本在低位徘徊。
其次,目前的价格反弹只能持续一个季度,目前还未听到逆转的言论。
毕竟三季度是行业的旺季,即便是前两年的下行周期,也会有适当的价格回升。
但进入四季度后,天气转冷,光伏安装活动减少,整个行业进入淡季,对价格造成短期抑制。
从更长期来看,全球光伏装机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增长29%至574GW,此后将保持10%左右的小幅平稳增长,2025年达到627GW左右,2030年可能达到880GW。
但考虑到全球两大光伏市场中国和欧洲刚刚经历一轮装机热潮,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
短期内,似乎不太可能再次出现意外的需求爆发。
因此,我们需要一步步观望,不宜过度乐观。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