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基金经理刘欣清仓式卸任,6 只基金近三年业绩惨淡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本报记者邱莉、陈锋北京报道

又一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辞职,7月31日,宏利基金披露,刘欣因工作安排原因,辞去6只产品(以合并AC份额计算)的基金经理职务,刘欣不再管理任何基金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其近3年退出的6只基金业绩惨淡,其中亏损最大的是宏利消费行业量化精选A,跌幅高达47.55%;而据Wind投资经理指数(公募)显示,截至7月30日,刘欣近3年的收益率为-41.51%。

投资总监离开 6 只基金

7月31日,宏利基金发布多条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公告显示,刘欣辞去其原管理的宏利浪潮控制回报12个月持有、宏利风险预算、宏利中证主要消费红利、宏利消费行业量化精选、宏利改革动力、宏利反向策略等6只基金的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刘欣是宏利基金资深人士,拥有11.97年投资经理经验,2011年加入泰达宏利基金(2023年4月更名为宏利基金),历任金融工程部总经理、投资部副总监,现担任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股权)。

据业内人士透露,该投资总监是该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为进一步了解情况,《华夏时报》记者于7月31日联系宏利基金,向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刘欣辞去所有基金职务的原因及未来去向。但截至发稿,记者尚未得到具体回复。

行业观察员洪世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离职原因多种多样,但股权投资总监“清场式”辞职相对少见,可能与内部人事变动、业绩考核、策略调整或团队资源重新分配等因素有关。

知名基金经理刘欣清仓式卸任,6 只基金近三年业绩惨淡插图

Wind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刘鑫管理的基金规模已升至44.4亿元,基金产品数量达11只,形成1名基金经理管理11只产品的局面。不过,随着市场波动加剧,刘鑫的管理规模不断缩水,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旗下管理的基金有6只,基金资产总规模仅为14.64亿元。

近年来,该公司一直陷入亏损

从投资业绩来看,刘欣一度有着出色的表现,但近三年来却令人失望。

据Wind投资经理指数(公募)显示,截至2024年7月30日,刘欣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为-12.64%,远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9.68%、-32.12%、-41.51%。

产品方面,刘鑫此次离开的6只基金,近三年全部亏损。截至7月31日,刘鑫管理时间最长的宏利逆势策略,近三年累计亏损39.07%,相比巅峰时期的18.76亿元,规模缩水至1.08亿元,降幅达94%;宏利消费行业量化精选A和宏利改革动力A也出现较大亏损,近三年收益率分别为-47.55%、-40.85%,均跑输类别平均水平。

“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一直是投资者们广为接受的投资名言。随着刘欣的离职,谁将接手基金产品也备受关注。

公告显示,本次离任的6只基金中,近一半交由基金经理李婷婷管理,其他继任者包括蔡一阳、刘洋等。本次调整前,李婷婷仅管理1只基金,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下跌近6%;蔡一阳管理2只基金,但担任投资经理的经验只有0.85年;刘洋管理3只基金,以指数基金为主。

洪世斌表示,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新任基金经理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持股情况;另一方面,基金经理的更换也意味着投资风格和理念的改变,基金经理的变动可能引起基金净值的波动。

知名基金经理刘欣清仓式卸任,6 只基金近三年业绩惨淡插图1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洪世斌认为,基金经理更换之后,可能需要判断产品的运作状况,重新审视投资策略和目标,确保投资的稳健性和长期性。

股票表现“冰火两重天”

宏利基金管理成立于2002年6月,是中国第一家由合资转制为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公司,由宏利金融亚洲子公司宏利投资管理(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和宏利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其51%和49%的股份。

不过,这家外资公募基金并没有太多优势,股票表现“冰火两重天”,具体来看,宏利基金旗下有7只股票型基金(AC股票合并),截至7月31日,年内仅有2只基金收益为正,其中亏损最多的是宏利新能源A,跌幅达12.41%。

再看混合型产品,宏利基金有30只,其中一半收益为正,一半收益为负,今年以来收益率最高的产品收益为25.70%,收益率最低的产品为-14.20%。其中约六分之一成为规模不足5000只的混合型产品。总价值1万元的“迷你基金”包括宏利消费行业量化精选、宏利半导体行业、宏利领先中小盘、宏利医疗健康等。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宏利基金共计公募63只,总资产管理规模839.92亿元,位列全市场第53位。

洪世斌表示,从长远来看,基金公司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管理,稳定基金经理队伍,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等,确保人才不被浪费、流失。

“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培训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并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使员工能够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高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投研人才。”洪世斌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