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国式现代化有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上半年经济工作稳步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恢复性好转态势延续,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同时,会议强调,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所加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还不少,新旧动能转换阵痛还在继续。我们认为,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持续恢复性好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主要资产类别方面,建议围绕统筹发展与保障为主线,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资产紧缺背景下的高分红资产;二是上游资源有望形成量价齐升的市场;三是发展与保障融合的相关领域。固收方面,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总体震荡后逐步下行,利率难以出现超预期上涨。

>>1、财政政策加速专项债券发行使用

7月份政治局会议延续了4月份政治局会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调,同时再次提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放眼望去,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缓慢。截至7月30日,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1.77万亿元,占年初两会制定的全年3.90万亿元发行计划的46%。近5年前7个月,专项债发行量接近66%,近5年前9个月,专项债发行量接近87%。我们相信,这次政治局会议将为下半年专项债发行使用提供指引。

此外,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有望增加地方财政资金,减轻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增加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灵活性(1-6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5599亿元,同比下降17.6%,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4727亿元,同比下降18.2%)。同时,前期专项债项目审核完成后,专项债发行或将加快,预计审核后地方专项债项目质量将有所提升,更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和放大效应,有望带动地方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推动总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会议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促进社会总融资成本稳步下降”。后续货币政策仍将重点关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特别是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7月份的降息将推动这一进程。我们预计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降准,三季度降准的概率较大。一方面是为了对接资金缺口,稳定资金面:8月份起MLF到期量增加,若将操作时间移至每月25日,月中流动性压力将加大;同业存单注册额度内的发行空间目前有限;国债发行节奏的变化将扰动资金面。另一方面,降准有利于银行降低资金成本,并持续传导至实体经济。 此外,美联储9月很可能降息,此后我国也不排除继续下调政策利率的可能性。

“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还包括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7031.8亿元,较一季度末减少508.3亿元,主要受PSL下调影响。其他多数项目保持平稳略有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设立的工具——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二季度增加121亿元。

>>3、内需重点扩大消费

会议强调“必须以扩大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在具体措施上,强调要从收入和消费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收入端,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意愿”。2024年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4.5%,比一季度的6.2%回落1.7个百分点。当前收入回升存在一定压力,对消费回升形成一定制约。中低收入群体作为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收入的提高将直接带动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建议关注增加居民收入相关政策出台。

第二,在消费端,明确“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化、旅游、养老、育儿、家政等消费”。前文提到的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除了提高收入,还需要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比如这次会议提到的文化旅游、养老、育儿、家政等服务消费领域。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丰富消费内容,还可以为相关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有望成为后续消费提质扩容的重点领域。

>> 4. 科技自立与瞪羚独角兽企业发展

我们认为,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借助新国家体制。新国家体制是突破新高质量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完善新国家体制的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具体改革措施,请参见前期报告《对中国现代化的创造性认识》),预计未来将逐步落实。

会议指出,要“有力有效扶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我们认为,这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体现,有望在研发资金、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加速研发活动。“瞪羚企业”是指在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下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产业领域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等。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时间未满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私募股权投资、尚未上市的企业。 据《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369家,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四分之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领先。

>>五、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

外商投资是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商务部统计,1-5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764家,同比增长17.4%,延续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实际使用外资仍处于历史高位,外资预期和信心总体平稳。我们认为,制造业领域限制清零将系统性增强“全生命周期”准入政策,支持国内外企业参与大型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稳步扩大规章制度、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要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优化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外资政策,拓展保税维修新形式、新模式。

重要的是,为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包括成熟市场可能出现的关税、制裁等贸易壁垒,可能影响全球资本流动,特别是影响各国制造业全球产业布局。我们预计未来政策面将继续在扩大市场准入、促进投资、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对接国际高标准等方面发力,引导全球资本聚焦我国制造业核心优势,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不断增强外资企业的获得感,全面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基础设施。

>>六、支持购买经济适用房,完善减债计划落实情况

房地产方面,此次政治局会议整体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基调,未来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核心将是“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继续保持“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作为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核心之一。预计未来各地将继续推进“一手房储备”和“以旧换新”,在帮助市场恢复弹性的同时兼顾保障性住房目标。与本次政治局会议相对应,也提出“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做好住房保障交付工作”。

在化解存量债务方面,要完善落实地方一揽子减债方案,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着力创新减债模式。预计未来中央财政收入特别是专项国债将更多向减债省份倾斜。

>>七、就业优先,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时期,就业市场既有“机遇”,也有“风险”,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业市场的“机遇”在于当前经济转型带动的数字人才需求。据中国政府网信息,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约2500万至3000万人,供需缺口大代表着我国高质量转型方向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风险”在于劳动者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导致传统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给我国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据教育部、人社部数据,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 就业需求大,青年就业形势仍需关注。中央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利于缓解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确保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结构平稳过渡。

>>风险警告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不及预期;政策落实不及预期。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