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市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励飞(.SH)野心勃勃,自去年4月成功登陆科创板后,云天励飞多措并举,快速拓展业务版图。
一方面,云天励飞试图与更多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深度连接,不仅在动态停车、静态停车、全息路口、智慧工地、清洁机器人等领域投资了智慧互联、真视科技、神州云海等公司,还作为创始股东之一投资了深圳市国创赋能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在AI芯片、大模型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今年3月,其将以不超过1.8亿元人民币收购智能穿戴方案设计公司深圳市熙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熙成科技”),完成AI大模型的C端入口布局,该动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研发多款终端产品的同时,云天励飞还收获了智能计算服务大单。7月2日,云天励飞宣布与北京德源方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德源方汇”)签订《AI算力运营项目服务合同》,为其提供为期三年的AI训练及推理算力服务,将为公司带来合计逾16亿元收益。
为确保交付,云天励飞计划使用不超过15.46亿元的自有及自筹资金先行支付设备采购费用,并指出若用户提前解除合同且不再续租,可能对公司的流动性造成影响。
作为一家以“算法芯片化”独特优势起步的AI芯片公司,云天励飞拥有算法和芯片两大核心技术平台,不仅发布了国内首款国产14nm大模型推理芯片,近期还推出了一款用于模型云推理的IPU-X6000加速卡,内置256T算力的高效大模型推理芯片;此外还研发了拥有千亿级参数的云端天天数大模型,为B端和C端客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AI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看,云天励飞似乎更适合做一名AI“卖水人”,而非亲自下场挖金的淘金者。是什么促使这家公司投入算力服务和硬件消费产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
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代财经采访了云天利飞高级副总裁、CFO、董事会秘书邓浩然。邓浩然戴着简单的无框眼镜,一身商务休闲装,给人一种随和的印象。刚从公司产品发布会回来的邓浩然兴奋地向时代财经介绍了云天利飞正在探索的一款AI应用。
这是一款手机应用的原型,用户只需点击和拍照,就能轻松识别眼前的物体,并进行多种语言交互。在邓浩然的设想中,这款应用只是一个试水推广的试点产品,背后的算法未来可以与公司的边缘AI产品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形态的AI学习产品。据透露,该产品有望在今年内上市。
在科创板推出五周年这个特殊时刻,时代财经还与他一起回顾了云天利飞自2023年4月登陆科创板以来的感悟和经验,探讨了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在发展优质新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AI必须产品化才能打开市场
时代财经:市场对云天励飞的印象依然是一家专注于算法和芯片的科技公司,云天励飞未来布局上述AI应用产品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邓浩然:算法和芯片一直是云天励飞发展的基石,这一点不会变。但是普通消费者通常不会直接购买算法产品。在社会整体购买力的范围内,包括各个行业、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等,一般购买算法的较少。一般来说,一个组织内部只有信息技术部门才会有购买算法的需求。
云天励飞必须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实现对股东的盈利承诺,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将公司强大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市场吸引力的产品。
时代财经:进一步来看,云天利飞未来想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邓浩然:政府、企业客户,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的AI行业解决方案未来会占到公司营收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对这个业务的要求是提高利润率,做毛利率高的订单,做回款好的业务,这样这个业务才能和客户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算力运营业务,公司自2023年起深耕智能计算行业,在披露与德源方汇的服务合同前,公司已具备充足的技术储备并已逐步开发相关业务客户资源,形成了一批已落地实施并产生相关收入或在手订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预计算力运营业务在未来三年内会贡献更多的收入以及公司相当一部分的利润,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算力运营的支撑,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们对算力运营业务充满信心。
第三部分是标准化的AI产品,我们希望通过更加具体的AI产品,为行业、企业乃至个人消费者提供助手。
可能以软件的形式呈现,比如云天励飞自主研发的政务模型软件,在公文写作方面比一般的通用模型准确率更高。另外也可能以智能硬件产品的形式呈现,未来会重点布局眼镜、手表、耳机等智能穿戴设备,目前有一两款Demo产品在测试打磨中。
事实上,公司通过收购新程科技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去年出货量达到1400万台,今年还会进一步增加,同时新程科技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以及在ToC市场的渠道认可度,将极大帮助云天励飞在智能硬件产品领域的拓展和发展。
时代财经:在新业务方面,云天励飞自主研发的云天账本大模型以及收购的程程科技都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那么在算力运营方面,云天励飞如何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
邓浩然:本质上,云天励飞的核心优势在于对“算法芯片化”的理解。我们非常清楚算法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并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相关资源。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顺利拿下这个16亿元的订单的原因。
云天励飞已经拥有强大的模型训练基础和相关经验,能够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先分类,例如,云天励飞的系统和软件可以帮助客户处理原始数据,大幅减少他们在数据标注上投入的人力和时间,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与德源方汇的合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集中在交付上,我对此持乐观态度,项目组正按照计划积极推进后续的交付、验收等工作,如果有进一步的进展,比如达到信息披露标准等,会及时披露。
边缘 AI 推理市场没有天花板
时代财经: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开始拥抱边缘AI,谷歌、微软、Meta等均推出了轻量级大规模模型来支撑边缘AI应用,而苹果、等巨头也纷纷推出边缘AI芯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您认为边缘AI的优势是什么?
邓浩然:在边缘进行AI推理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是数据安全,通过将AI引入设备端,数据处理可以在本地进行,避免将敏感数据传输到云端,增强了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
第二,边缘AI推理不会产生延迟。比如智能音箱产品在刚被唤醒时可以快速响应,但当我们要执行更复杂的任务时,音箱需要先连接网络进行计算再传回,计算完成后,响应会有延迟。智能音箱的使用场景有限,无法触及很远的地方。
然而,如果能将AI直接部署在边缘,则无需连接便可使用模型,避免传统云端模型需要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时可能出现的网络不稳定、传输延迟等问题,从而提高AI应用使用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第三点是轻量化、小型化,传统云端模型参数动辄上千亿,单次计算调用计算成本巨大,难以推广,而通过直接在边缘部署AI,可以在更低、更小的规模上实现模型,满足细分场景需求。
时代财经:在今年WAIC上,云天励飞宣布了全新的边缘AI战略布局,为什么这么做?云天励飞在边缘AI发展上有哪些优势?
邓浩然:现有的计算体系无法满足市场对于高算力、轻量化、低时延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边缘AI芯片必将大量替代现有的终端芯片,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随着大模型训练的逐渐完善,人工智能与各类设备结合的潜力不断扩大,这不仅体现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传统设备,也体现在智能手表、眼镜、耳机等可穿戴设备,以及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兴终端。这些终端的市场规模无疑将超过现有的消费电子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智能终端设备数量增加,对人工智能应用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边缘AI推理的市场没有天花板。
如此巨大的市场不可能被单一企业垄断,这为云天励飞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无论是Deep Edge 10边缘推理芯片的发布,还是标准化智能硬件的持续探索,都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而且,在这方面有着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虽然我们在训练芯片和云端推理芯片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边缘的推理算力早已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并能同时满足市场对低能耗、快速响应、小型化的需求,其技术能力在国内绝对排在前三。
上市后融资能力显著提升
时代财经:今年是科创板推出五周年,从去年4月份算起,云天励飞上市已经一年多了,您站在这个时间点,有什么感受?
邓浩然:上市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提升,这种提升首先体现在融资能力上,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与非上市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公司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上市对品牌知名度也有很大正向影响,品牌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顾客认知度,还体现在政府认知度、雇主品牌吸引力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时代财经: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云天利飞准备如何响应国家发展高质量新生产力的号召?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成功案例或者里程碑事件?
邓浩然:我们认为算力运营业务可以看作是新优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第一,建设算力运营中心,不仅能促进芯片产业发展,还能带动CPU、GPU、电子元器件、存储设备等各类计算部件以及传输产业、通信产业、电力产业等产业链。也就是说,这16亿元的投入,可能带来300亿到400亿元甚至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算力运营业务也将成为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石,并最终以软件或云服务的形式反哺社会,大大提高社会层面的工作效率。
最后,算力运营还能带动整个社会层面的投资,投资高性能计算中心不仅能带来可观的回报,而且有相对可预期的回报周期,为市场资金提供了新的出路。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