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要求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各地掀起热潮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江苏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焊装车间,机械臂正在作业(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文辉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完善发展新优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培育新优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

培育新优质生产力,必须深刻认识培育新优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以创新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培育新优质生产力的路径必须如下。

自2023年提出新质量生产力以来,各地区、各行业都掀起了加快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热潮,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氛围已经很好了。发展新质量生产力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下子同时发展,发展新质量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都不一样,发展新质量生产力需要依托产业,所依托的产业几乎可以覆盖所有产业。这并不是说各个地区在所有产业上都要一视同仁。发展新质量生产力,有的着力点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的着力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键是要找准自己在哪个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发展新优质生产力,必须破除一切不利于新优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发展新优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量生产力需要锚定目标

《决定》要求:“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材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更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力。”技术是第一要务,只有技术革命性突破,才能带来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技术革命性突破也才能形成新的高质量生产力。

中共中央要求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各地掀起热潮插图

劳动者、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的优化升级,是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而实现生产力质变的必不可少的过程,优化升级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实现的,劳动者需要适应技术革命的突破要求,既要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运用好突破技术的能力。

无论是劳动手段,还是劳动对象,在数字经济等新的经济条件下都需要重新认识,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结合场景和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劳动形态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一切变化都是为了适应新的财富创造的需要。新产业、新模式、新动力随着新的生产组合而形成,这些新的产品最终推动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就是这样的生产力。高科技来自于最新的科学成果,高效率体现高效率,高质量展示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新质量生产力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新质量生产力就是要找到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质量生产力 需要技术革命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也要“努力成为世界重大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研究基础上,扎实的基础研究、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具有原创性和重大突破性的基础研究,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前提。现实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重大科技项目可能孕育出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可以为应用研究提供持续支撑,尊重科研规律,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科研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搞科研,是科技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技术突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有而中国没有的技术,其中很多技术可以归为“瓶颈技术”,另一类是世界没有的技术,前者更多的是模仿和追赶,技术突破的目标比较明确,对于人才资源充沛的中国来说,完全有可能实现这样的技术突破,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创新,而这样的技术之所以至今还未突破,可能是因为各方对最终的技术发展目标的理解不同,也可能是因为技术路径的选择还没有到位,总之,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关键共性技术是各行业可以共享、发展新生产力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前沿领先技术是技术领先的体现,没有前沿领先技术,就不会有大科技强国,更谈不上成为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离不开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既然是“颠覆性”,就意味着科技研究需要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路径,需要走不一样的路子。“韧性”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要有一个允许失败的科技创新环境。技术突破往往是在科技竞争中实现的。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供给,从弯道出发。从超车到换道竞争,只要有助于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都应该得到制度的支持。

中共中央要求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各地掀起热潮插图1

《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这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是一大利好。虽然未来产业在现实中有一定的描述,但实际上既然是未来产业,就意味着这样的产业前景光明。发展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具体目标,还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未来产业投资增长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未来产业中去。特别是未来产业是市场往往难以充分投入的领域。这样,通过完善相关规则政策,一方面可以发挥政府对基金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市场资金愿意投入其中,释放“基金+基金”的合力。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至关重要。下一步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给予更多资金参与其中的机会和激励,为未来产业投资增长机制的可持续性提供更加实质性的支持。

新兴产业仍需支持,主要靠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的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得到很多支持,但这还不够,除了进一步加大投入,还要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产业的效益,如何结合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精神,让市场各方力量参与进来,助力这些产业实现有序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只要有比较完善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发展和安全的矛盾就会得到妥善解决。

发展新质量生产力,也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这主要是用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结合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当然传统产业本身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新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尽可能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帮助传统产业解决优化升级遇到的困难。要因地制宜,各地不要照搬,而要立足实际,找到最有利于提高效率的路径。

总之,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新生产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最大限度激发产业发展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杨志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著有《新中国70年财政政策》《大国轻税》《现代财政制度探索: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国财税改革》等。)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