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李庄
7月份以来,不仅发布回购公告的公司数量增加,选择取消注册的公司数量也大幅超出预期。
A股公司股票回购正在加速。
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7月以来,截至7月20日,A股公司发布的回购公告就多达1932份。相较之下,2023年同期的数据为743份,增幅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回购股票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取消回购股票,如7月15日至20日,382份回购公告中,取消公告数量为203份,占比53.14%,较6、7月的30%取消公告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当前弱势市场下,回购股票注销成为不少公司提升内在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7 月份超过 30% 的回购公告涉及取消
7月20日,CRO行业龙头企业阿莱特披露《关于回购注销部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减少注册资本暨通知债权人的公告》,公告称,将对已授予但尚未解除限制的A股限制性股票进行回购注销。
同日,生长激素龙头企业长春高科也发布回购注销限制性股票公告,不再满足激励条件、已授予但尚未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以及已授予但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将全部予以注销。
同日,船舶企业中船科技也发布公告称,因部分子公司2023年度未完成承诺业绩目标,业绩承诺方将优先以对价股份向公司补偿,公司将以每股1.00元的价格回购应补偿的股份并注销,公司注册资本相应减少……
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7月1日至14日,A股公司发布回购公告1550份,其中涉及撤销公告385份,占比24.84%;7月15日至20日,A股公司发布回购公告382份,其中涉及撤销公告203份,占比53.14%;其中7月20日,有30家公司披露45份涉及撤销公告。
综合来看,截至7月20日,7月份A股公司共发布回购公告1932份、撤销公告588份,占比30.43%,较6月份同期的1783份回购公告、529份撤销公告、占比30.35%相比,虽然撤销公告占比变化不大,但撤销公告数量明显增加。
从注销公告内容来看,或涉及股权激励,或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减少注册资本等。例如上述凯莱英、长春高新等公司的回购注销涉及股权激励,而中国平安、广汇物流等公司则明确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在股份注销公告中,中国平安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7号——回购股份》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变更本次回购股份的用途,并拟注销存于公司专用回购证券账户中的A股股票(以下简称“本次注销”)。若本次注销完成,公司注册资本及股本总额将相应减少。
“全部注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广汇物流还明确表示,公司目前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良好。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立足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增长,为保持公司市值、提高每股收益和增加公司股东的投资回报,树立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公司在综合考虑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未来盈利能力等因素后,拟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从二级市场回购公司股票。“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2亿元(含),且不超过4亿元(含)。 ”
估值偏低的龙头公司回购动力强劲
今年以来,共有1555家上市公司回购了股票,其中,回购次数达4次的公司包括宇通光学、康尼机电等,回购次数达3次的公司包括海信家电、凯利机器人、长城汽车、杉杉控股等33家,回购次数达3次的公司包括蔚蓝科技、泸州老窖、美的集团、药明康德等195家,回购次数达2次以上。
这些积极回购股份的公司中,药明康德、顺丰控股、久安医疗、通威股份今年以来回购金额均超过10亿元,分别达到20亿元、15.01亿元、11.8亿元、10.37亿元;三安光电、韦尔半导体、凯莱英、三一重工、和邦生物等8家公司回购金额在5亿元至10亿元之间;比亚迪、海信家电、公牛集团等知名公司回购金额均超过1亿元。
今年回购金额超过5亿元的公司共有12家,基本都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总市值都在百亿元以上。如回购金额7.32亿元的和邦生物是纯碱行业的龙头,最新总市值约147亿元;回购金额20亿元的药明康德是CRO行业的龙头,最新总市值1153亿元(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估值普遍偏低是回购金额5亿元以上公司的共同特征。从市盈率(TTM)来看,表1中的12家公司中,除杉杉股份、三安光电、韦尔半导体的市盈率超过100倍外,其余9家公司的市盈率均在30倍以下,尤其是药明康德和凯莱英医药,市盈率分别为12.3倍和12.98倍,海信视界和阿特斯阳光电力也仅为14倍左右。 市净率(MRO)方面,除韦尔半导体市净率达到6.48倍,药明康德和三一重工在2倍左右外,其余公司市净率均在2倍以下,尤其是和邦生物和杉杉股份甚至破净,分别为0.77倍和0.76倍。
高股息率也是上述公司的共同特点,12家公司中,除阿特斯阳光电力、和邦生物、久安医疗外,其余9家公司2023年的年度股息率均在29%以上,海信视界、杉杉控股的年度股息率甚至分别达到50.16%和57.15%。
对于股票回购的目的,药明康德、、海信视觉等公司均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是为了维护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在回购金额在5亿元以下的公司中,也有不少公司明确表示其回购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比如今年回购3.23亿元的蓝旗科技,其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回购价格不超过55元/股(含),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3亿元(含),不超过6亿元(含)。
中控科技、科博达等获机构调研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积极进行回购的行业龙头的估值优势已经十分明显,现在或许正是建仓持有的好时机。事实上,对于优质公司,机构也已经开始行动了。
6月份以来发布回购预案的305家公司中,二季度以来接受机构调研的有143家公司,其中21家公司调研次数超过5次,中控科技、科博达、兴荣环境等8家公司调研次数超过10次,其中中控科技二季度以来共被机构调研33次,6月份以来共被机构调研11次(见表2)。
中控科技之所以受到机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其上市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有关。作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来,营收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中,营收规模由2020年末的31.59亿元增长至2023年末的86.2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由2020年末的4.23亿元增长至2023年末的11.02亿元。
近年来,该基金不断增持中控科技,2021年末,该基金持股936.12万股;2022年末,该基金持股增至1.08亿股;2023年末,持股数量进一步增至1.4亿股。
7月8日,公司发布最新一期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其中披露机构最为关注的议题,便是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对中控科技的战略投资。对于此次合作,公司表示,“双方将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产业链协同、新业务培育、资本运作等多维度展开合作,加快推进公司新业务的孵化和研发,深化在AI大模型、高端自动控制技术、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持续赋能新高质量生产力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自二季度以来,科博达已接受机构调研21次。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科技汽车电子企业,其营收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近两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营收方面,公司2022年、2023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0.57%、36.68%;2024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78%、35.26%。最新半年报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30%-40%,营收预计同比增长35%-45%。 业绩变动原因为:报告期内,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良好,业务稳步增长,特别是新产品量产步伐加快。
在最新的投资者调研报告中,科博达表示,“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3.43%,公司研发费用主要用于产品品类拓展及产品升级投入。”“2023年日本工厂建成正式投产后,公司将积极筹划欧洲、北美等地建厂,2024年将加快推进相关建厂工作,力争年底前完工。”
机构近两年也持续增持科博达,2023年末,265只基金产品共持有该公司4156.5万股,占其流通股本的10.36%,较2022年末增加近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报显示,兴全和泰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继续增持,以573.28万股成为公司第八大流通股东。
除上述两家公司外,兴荣环境二季度以来被调研17次,其中6月以来调研12次;华创检测二季度以来被调研13次,其中6月以来调研12次……整体来看,多家公布回购计划的公司在二季度尤其是6月以来受到机构持续关注,仓位要么重仓,要么持续加仓。
(本文于7月27日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原标题《上市公司加速回购,低估值龙头积极性高》。文中提及的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