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港股市场迎来两家移动出行领域的上市公司,但目前业绩表现均不佳。可见,移动出行行业的成长逻辑、内外部环境、未来仍需拨开迷雾,做出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与判断。
那么,你如何判断?在市场低迷时期,如何识别优秀的公司?
1. 选择曲目
华尔街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说过,“投资公司,而不是股票市场。”市场情绪低迷时,往往是发现好公司的最佳时机。例如,腾讯和美团都是非常优质的投资标的。
在巴菲特的理论里,他们都选择了“长坡厚雪”的高频、刚需赛道,腾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微信、改造QQ,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社交刚性需求,进而延伸到金融、游戏等领域。
美团还打造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轻重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并建立了庞大的线下配送队伍,满足亿万用户的吃、住、行等需求。
滴滴出行所处的共享出行赛道也符合高频次、刚需的特点,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下,正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增长潜力。
从去年开始,腾讯、百度等头部互联网平台纷纷聚合进军网约车领域,这是经济下行背景下各方共赢的选择,同时头部互联网平台也一致将滴滴出行作为合作的首选。
近日,国内最大的协同办公平台、注册用户超过7亿的钉钉也与滴滴出行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和优化钉钉用户的出行产品,探索双方业务领域新的增长机会。
相比一年前,这其实是一个新的变化,因为在此之前,头部的互联网、聚合平台都更加重视网约车,因为网约车的规模更大,效率更高。
但在经济下行、促消费、扩内需的大背景下,网约车业务呈现明显增长乏力、供给过剩的局面,难以实现司乘共赢。大量司机涌入,订单增长乏力。相比之下,网约车的差异化优势日渐凸显。
一方面,乘客对于高性价比出行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同时,相比网约车,拼车在中长距离,尤其是跨城即时出行上更有优势,且价格固定,行驶里程越长,费用越低,对乘客的吸引力更大。另一方面,拼车如今已实现体验、效率、安全的全方位提升,实现了性价比与效率体验的兼顾。
可以说,网约车作为一种车主与乘客互利共赢的出行方式,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增长的能力更强。
数据显示,2023年滴滴顺风车出行量同比增长38.3%,月活跃认证车主和乘客量分别同比增长33.3%和29.7%,2024年前两个月较2023年同期增长7%。
此外,截至2023年12月31日,滴滴出行认证车主数量突破1560万,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认证车主数量已突破1700万,注册用户数量突破3.6亿。
事实上,头部互联网平台之所以选择滴滴顺风车作为合作首选,不仅是因为滴滴顺风车深厚的产品和用户运营经验、成熟规范的产品和安全服务能力,更是看重其合法合规的优势。
不久前,滴滴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宋中杰表示,我们要坚持做真网约车企业、合规运营,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积极主动,不断探索创新真网约车服务下的产品形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效率。
未来五年,网约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9.4%,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39亿元,在中国汽车客运市场的份额也将大幅提升至8.4%。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作为大众高频刚需的网约车也将不断兴起。
2. 看创始团队和战略风格
红杉资本董事长迈克尔·莫里茨曾说过,“一家公司的DNA早在成立后的18个月就已确定,如果DNA正确,那它就是一块金子;如果DNA错误,那基本上就完蛋了。”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和美团创始人王兴都是技术出身,这决定了两家公司都有技术基因,同时理性、务实、稳健,让两家公司能够长期专注于核心业务,构筑起坚固的护城河壁垒。
从创始团队来看,滴滴出行五位创始人宋中杰、李金龙、朱敏、段建波、李跃军均有技术或产品、科技公司背景,这也造就了滴滴出行理性务实的战略风格。比如在进入出行行业之前,他们就提出了选择新赛道的四条标准:
第一,这个行业要已经进入繁荣期,处于爆发期;第二,要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第三,是自己能力范围内,自己擅长的;第四,赛道和市场要足够大。
宋中杰曾说,“一种商业模式能否生存,最终取决于它的效率,如果能推动效率提升,就有可持续的长期价值和生命力。”因此,滴滴出行着力挖掘存量私家车和出租车的挖潜增效,推动出行供给侧改革,开辟城市交通效率提升的另一条路径。
第二层专注是务实稳健,以产品和技术能力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0-2022年,在整个出行市场处于低谷的时候,滴滴出行启动了全方位的技术基础设施提升,为后续发展积蓄力量。近年来,在很多公司纷纷裁员、收缩阵地的情况下,滴滴出行的员工数量却连年大幅增加,其中研发人员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约占公司总员工数的52.0%。
与此同时,滴滴出行在过去几年加速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2024年至2025年,滴滴出行预计共计将启动15个研发项目,同时还将布局智能硬件、人脸识别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体验和安全。
更深层次的专注,是因为看得更远,所以更坚定,不会轻易动摇。在宋中杰看来,创业最麻烦的,就是看不到终点,而只看到中间的阶段和过程。
3. 找到“核心资产”
公司好不好,决定了是否值得买入,股价合理不合理,决定了什么时候买入,这个要看公司的业绩。
以比亚迪为例,受益于插电混动行业红利,2021年以来业绩爆发,市值也水涨船高,一度突破万亿元。今年3月以来,比亚迪月销量持续回升,在A股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其股价依然强势反弹。
“电商新王”拼多多亦是如此,牢牢把握大众消费浪潮,2021年起净利润扭亏为盈,两年内更是翻番,2023年净利润突破600亿元,并因此领涨在美上市中概股,市值一度超越阿里巴巴。
凭借稳健的业绩增长、良好的行业发展和锁定未来的确定性,比亚迪、拼多多已被视为新的“核心资产”,受到投资者持续买入。
在中国出行领域,滴滴出行也正展现出其“核心资产”的潜力。
2019年至2023年,滴滴出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81亿元、7.54亿元、7.81亿元、5.69亿元、8.15亿元,除2022年受疫情影响外,整体增长稳健。
同时,2021年至2023年,滴滴出行毛利率维持在70%以上,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0.85亿元、2.26亿元,同时截至2023年末,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14.2亿元。
可见,即便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影响,滴滴出行依然能够稳步跨越行业周期。
共享出行是一个双边市场,平台只有在供需两端积累了足够大的规模,才能获得体量,从而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头部平台的竞争壁垒将进一步加强。
因此在过去的两三年里,网约车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升,2022年到2023年,前三大网约车平台按出行次数计算的市场份额从94.3%提升到了96.1%。
可以预见,未来网约车市场将由两三家龙头企业主导,滴滴出行将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在过去十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规模、较高的用户粘性以及成熟的双边网络效应。这从其近三年来响应率的不断提升就可以看出,响应率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0%以上。
4. 第一只网约车股票,长期标杆
对于近期两家在港新上市的旅游平台的表现,我认为没有必要过早对公司的价值下结论,因为新股上市后的表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情绪、行业趋势、公司基本面等。
从资金面来看,7月份港股市场延续6月下旬的下跌趋势,整体波动较大,市场成交量明显萎缩,上涨动力不足,表明投资者信心不足,交投活跃度有所下降。
当然股价需要长期来看,从滴滴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其毛利率整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体现出其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
从市场角度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政策利好,网约车市场尽管面临竞争压力,但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此外,参考行业常用的估值模型,可以以过去12个月净利润20倍的市盈率作为“真赚钱真赚钱”上市公司估值的中轴标准(中轴估值=净利润*20)。按照这个标准,滴滴出行的中轴估值约为54亿元人民币(2023年下半年净利润1.35亿,假设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差不多),约合60亿港元,远高于现在的市值。可以说,滴滴后续的市值将迎来重新评估,逐步客观地体现公司的价值。
此外,投资者也可参考海外标的,例如对于滴滴出行,可以参考共享住宿领头羊的商业模式和股价走势。
与滴滴出行一样,爱彼迎本质上也是一种共享经济模式,通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精准高效地匹配用户的住宿需求与闲置房源。
从表现来看,共享经济风潮在国外也已掀起。
2022、2023年,增长强劲,扭亏为盈。今年一季度,发布亮眼财报,营收同比增长17.8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5.64%。对此,多家海外券商纷纷上调目标价或给予“跑赢大盘”评级。
在资本市场上,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自2023年以来,其股价触底反弹,较最低点上涨76%,市值约为人民币6841.88亿元。
相较之下,滴滴出行在业务规模上仍有差距,但出行需求其实更加高频和刚性,中国消费者也日趋谨慎理性,因此作为共享经济中的拼车服务,赛道空间极其广阔。
从长期投资角度来看,我认为投资者可以比较滴滴出行与,其市值有望实现长期增长。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