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半年销量来看,共有4个国产品牌跻身前五名:
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销量达160.7万辆,大众同期销量为126.66万辆,排名第二,奇瑞汽车上半年销量达105.77万辆,吉利汽车上半年销量为95.57万辆,长安汽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为80.9万辆。
其中,比亚迪、奇瑞、吉利汽车上半年销售业绩亮眼,同比分别增长28.79%、42.66%、37.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国内汽车市场,中国品牌累计销量达143.2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64.6%,同比增加11.5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主流的声音。
百花齐放,渗透率上升
近两年,在与大众在华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见证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长:
一年之后,比亚迪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28.79%,累计达到160.7万辆,仅上半年比亚迪在华销量就与大众拉开了34万辆的差距。
销量暴涨的国产品牌并非只有比亚迪,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销量更是遥遥领先。
相比2020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由132.8万辆增至168.65万辆,增长26.99%;在海外市场收获颇丰的奇瑞汽车,全年销量由73万辆飙升至188.1万辆,增幅超过150%。
图片来源:
自主品牌的快速增长与新能源的渗透率呈正相关。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36.6万辆、136.7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仅为5.4%。
随后一年,新能源渗透率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2021年至2023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14.8%、28%、31.6%,较2020年增长超过26个百分点。
仅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就达到949.5万辆。
规模和渗透率的跨越式增长得益于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
5月底,比亚迪在西安发布了第五代DM超级混动技术,实现了插电式混动的三大技术特点: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6.06%、NEDC油耗低至2.9L/百公里、综合续航里程超过2100公里。
与此同时,旺潮网、海漾网推出两款同价位轿车,9.98万元起,秦L、海豹06 DM-i率先搭载第五代DM技术,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普及率再创高潮。
从去年的“油电同价”到如今的“电比油便宜”,国内插电混动渗透率已经超过10%,并且一直处于快速上升趋势,截至今年6月,国内插电混动渗透率已经达到21%。
图片来自微博@比亚迪王朝天空
不仅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兴起,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在不断推动国内汽车生态系统的变革:
奇瑞在技术日上首次亮相双电机+3速DHT C-DM技术;吉利汽车推出雷神混动8848系统,刷新发动机热效率纪录,并搭载全球首款实现P1+P2双电机超频的智能电驱。
今年6月底,吉利发布了全新一代自主研发、自产的刀片式磷酸铁锂电池——短刀盾电池,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92Wh/kg,10%-80%Soc充电时间最短为17分4秒,平均快充速率达到2.45C。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越来越强,近4年来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研发投入是4年前的2.5倍,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国内自主品牌早已超越并压制传统合资品牌。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车市数据,今年上半年最后一个自然月,国内燃油汽车零售量约91万辆,同比下降近27%;而新能源汽车零售量达85.6万辆,同比增长28.6%,零售渗透率已高达48.4%。
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国内新能源渗透率也将向50%的目标冲刺。
竞争激烈但有益
在世界汽车史上,从来没有像中国这样出现过上百个品牌并存、同时竞争的局面,中国汽车产业可以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变革。
竞争虽然激烈,但这种方法有效。
正如比亚迪品牌与公关部总经理李云飞所说:
总结一下我们对“体积”的理解,中国车体积越大,就越强,就越好。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战线不断拉长,竞争愈发激烈,我们也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远超预期的进步:
2023年,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上汽等5家中国汽车企业跻身全球汽车集团TOP20榜单,其中比亚迪首次代表中国品牌进入前十,也是中国汽车工业70年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前十的中国品牌。
2020年,工信部提出2035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的战略目标,但原计划10年后实现的目标今年有望提前实现。
数量上的增长也将进一步打破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桎梏,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将达到490万辆,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汽车出口第一。
实力日益强大的中国自主品牌,大规模“出海”已是必然趋势。
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便宜”,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一个新疑问是:车企降低成本后,产品是否在偷工减料?
事实上,降低成本是产业进步的必然进化过程。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首次推出T型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大量通用零件进行大规模组装的汽车。
受到屠宰场的启发,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使得T型车成为世界上第一辆“普通人买得起”的汽车。
凭借这种生产方式,福特汽车在1921年占据了全球汽车产量的56.6%,创下了单一车型产量的世界纪录。
100年后的今天,被誉为新时代“成本降低大师”的特斯拉,同样将重心放在降低整车成本上。特斯拉前首席财务官扎克曾公开透露,自2016年发布Model 3以来,特斯拉一直在改进技术、降低制造成本。截至2022年,仅Model 3的生产成本就降低了至少30%。
我很喜欢这句话: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经过激烈的竞争,我国电动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李云飞曾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一些外界的拆车检测机构,把中国汽车品牌和外国品牌放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比较,最终事实证明,我们的质量越来越好,出口量也在增加,市场份额更是不断提升。”
被指“偷工减料”的中国电动车走出国门,究竟表现如何?
一个多月前,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对一辆比亚迪海鸥进行了深度拆解,拆解的初衷是想看看这款价值几万元的入门级纯电动车在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下是否偷工减料。
:这款售价仅为1.2万美元的小型全电动汽车,不仅拥有出色的驾驶品质,而且没有因为价格低廉而偷工减料。比亚迪的成本控制能力远超想象。美国在廉价电动汽车制造方面已经落后于中国。
海鸥牌电动汽车并非第一款在海外被拆解的中国电动汽车。
去年,日本最大的新闻机构日经BP召集日本四大汽车厂商的总工程师对比亚迪的密封件进行了拆解,负责拆解的工程师对密封件这一核心部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比亚迪的CTB电池集成技术和高度的供应链整合管控能力感到惊讶。
值得一提的是,日经BP随后公布了详细的拆解手册,其售价为8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04万元)。
降低成本与品质从来就不是对立的,相反,降低成本的背后是产业技术的成熟与精细化。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趋势并没有停止,有人在激烈的竞争漩涡中奋战,有人则选择退出,谋求独立。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经过竞争的洗礼,中国汽车行业正被推向技术创新和品质创新的新维度,而中国品牌从来不缺乏竞争的决心和勇气。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