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朝恒、于德恩、王晓兰
“博王虫”,一座栽种“太子”的山虫?
是山冲,在山顶上。今天站在贵州省长顺县百所镇的桥上,向博望冲方向望去,要用力抬头,犹如“抬头望明月”,便见公路隐隐可见上山的路,消失在山口。路的尽头,便是百所镇的博望冲群。若是秋季或冬季,山上雾气弥漫,景色犹如海市蜃楼。很少有外地人知道,路的尽头,还有个博望冲群和博望冲人。
“博望冲”,多么隆重的族名。山顶上居住着那么多博望冲人,几百年来,几代人,都饱受着路不通的痛苦。外人很少去想,只有博望冲人的汗水、脚步和泪水知道。山脚下是镇政府,政府知道……
这个名字太雄伟了,深山老林中无人知晓,道路闭塞,无法到达脱贫致富的遥远地方。
博望冲人居住的地方海拔超过1200米。在贵州中南部的长顺县,海拔1200米不算什么。但问题不在于海拔,而是山太大,上山的路弯弯曲曲,博望冲人就像生活在云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博望冲的人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在山脚下的集市上把一袋玉米换成钱,再把钱换成物资,再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扛着一袋肥料爬上陡峭的山路……
2024年7月16日,作者之一谢朝恒(左一)在直播王冲与本村村民的访谈(摄影:王晓兰)
博望冲人民就缺少这样一条路,就缺少这样一条延伸出大山的大动脉。
1992年深秋的一个傍晚,网冲组长郭明祥手捧从镇上弄来的《贵州日报》,以小学文化的水平,一字不差地读着党的十四大报告,这份报告让这个四十多岁的山里人坐不住了。
于是,在那个深秋的早晨,当秋日刚刚爬上东边的野猫洞山口时,一个老一辈人想都不敢想的计划,在几名老党员和十几名村里骨干的面前敲定了。
博望冲的男人们都扛着筐子、拿着钢凿下山去找活干,挣钱筹措修路资金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之一。
博望冲所有能干的妇女都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接替男人犁地挑担,早晚忙于农活。
博望冲28名农民齐心协力,在县交通部门等单位的支持和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手里只有5000多元钱,在临近年底的冬天炸开了第一块石头。
当时,博望冲共有男女老少共70余名民工,他们在高原的冬雪春雨中,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用了整整100天、6000多个工日,开挖土石方3.6万多立方米,筑起1000多立方米的挡土堤,用手上的血泡和老茧、满身的汗水,在悬崖的土坎上蜿蜒挖出了一条近两公里长的道路,虽然没有硬化,却有“路越开越宽”的效果和底气。
“前人铺就幸福路,后人阔步奔小康。”这副对联,刻在了博望冲人民的心里,真实表达了博望冲人民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脱贫致富的决心。
那一年的那一天,当第一辆装满煤炭的卡车驶进博望冲村时,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拄着黄色的拐杖,看着眼前的一切,泪流满面。他说:“孩子们,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一天……”
时光荏苒,脱贫攻坚仍在继续。在党和政府一波三折的好政策的推动下,交通部门再次助力博望冲人民,把通往博望冲的天路——泥泞小路“换”成了坚实安全的水泥路。
近处是通往博望冲村的道路,蜿蜒在山间;远处是惠兴高速(摄影:王小兰)
博望冲大道有始有终。“终”指修路永无休止。他们把村里的人家分成几组,每组负责一段时间,负责清扫和沟渠之类的小修。从冬天到春天,蜿蜒在山林树荫中的这条路,一年四季都干净清爽,让人心旷神怡。
现在你开车到博望冲,人家都会笑脸相迎,坚持留下来吃一顿农家饭、喝一杯自酿葡萄酒。你要是说喝酒不开车,他们就会自豪地说:我们村里也有车,司机也不少。你喝酒,我们派人送你去……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