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迎新机遇,县域经济或迎重大突破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决定》提出,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行基本公共服务按户籍所在地提供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享受与迁移地户籍人口同等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义务教育等权益,加快推进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执行理事陈健对财新记者表示,《决定》为县域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陈建举例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23年的66.16%。2023年末,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差距达17.86个百分点,涉及2.7亿人。“长期以来,这2.7亿居住在城市的常住人口没有享受到或者较少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他表示,实行户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决定》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占地占补平衡制度,允许农民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合法所有住房,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土地制度改革与亿万农民利益息息相关,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大事,也关系到全局。”陈建说,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若启动实施,将极大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陈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他分析,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很多生产要素都流入大中城市,而资金、人才、商品等很多要素却很少流入县域。这种单向流动导致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融合发展迎新机遇,县域经济或迎重大突破插图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张可 摄

陈健表示,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未来可从以下三个重点领域采取行动: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进一步放宽除部分特大城市以外的落户限制,完善全国开放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迁移便利化程度;二是开辟乡村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城市资金流向农村;三是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乡村新兴产业、新业态为补充的多元化乡村经济。

陈建表示,以县域为依托的城镇化特别是县城、县镇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级以上城市相比,我国县城数量众多,连接着农村与城市。以县域为依托推进城镇化,将使农村居民不仅能享受城镇公共服务,还能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就业。

“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在县域,工业在县域产业中占比较大,有工业支撑才能形成实质性的就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开辟多元化乡村建设融资渠道,引导城市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陈建说。

数据显示,我国1866个县及县级市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同时,县域也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3%,聚集着我国84%的世界自然遗产、77%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8%的国家森林公园,集中了70%的人口。

陈建认为,与地级以上城市相比,县域民生保障更加紧迫。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保障和改善县域民生。《决定》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底线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决定》提出要提高市县财力和财力的匹配度。陈健表示,对县市政府来说,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充实地方财力特别是县市财力,有效降低县市债务风险,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