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莉
近期围绕“萝卜跑”的争议颇多,先是每公里不足一元的超低价、全程无人驾驶的新奇体验,引来不少武汉市民试乘打卡,随后无人驾驶安全问题引发争议,这也引发网约车公司和出租车的联合担忧:萝卜跑会抢走出租车司机的饭碗吗?
无人驾驶出租车刚刚超过400辆,百度罗博快跑、武汉就连续数次登上热搜榜,引发无数网友和众多业内人士的热议,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多久?
1、武汉千万司机在烤“萝卜”?
在武汉,跑得快的车被称为“苕萝卜”。湖北话中,“苕”作为形容词,是“笨”的意思。武汉的交通状况复杂,武汉司机的驾驶风格比较激进。武汉早晚高峰,司机普遍很激进,超车、插队是常态。出于安全考虑,跑得快的车无论是起步、换道、超车,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缺乏一些灵活性,这也是它被称为“苕萝卜”的重要因素。
由于政策因素和安全考虑,胡萝卜跑和国内其他公司一样,被要求配备远程安全员。根据不同地区的要求,每个安全员负责1-3辆无人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接管车辆。在武汉,胡萝卜跑的部分无人出租车没有安全员,一切完全由车辆掌控。真正的“无人驾驶”体验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胡萝卜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今年5月下旬以来,“萝卜快跑”在网上掀起舆论热潮。武汉市民留言板上,关于“萝卜快跑”的留言多达300多条,不少网友抱怨其绿灯停转、红灯冲到路口中间、转弯时卡死,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
随后,“萝卜快跑”官方回应称:“针对近期出现的恶意投诉及虚假事故,经核实证实与事实严重不符,我们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6月底,“萝卜快跑”官方账号称,近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网络水军”案件。经过连续侦查,公安机关抓获陈某、王某等10余名犯罪嫌疑人,涉及多个省市10余家MCN机构。据悉,犯罪嫌疑人还涉嫌操控数百个账号发布抹黑“萝卜快跑”的内容。目前,陈某、王某等5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查中。
而关于罗波快跑的传闻也一直没有停止,早前就有消息称罗波快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已经突破1000辆,累计订单量达到500万辆,受此消息影响,百度股价应声大涨,但随之而来的是罗波快跑抢占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饭碗的争议也随之蔓延。
其实,投入1000辆车的说法并不属实,这一数据来自百度2024年日发布会,有媒体报道称,发布会宣称“机器人跑”将在2024年内投入1000辆车,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在武汉投入使用的只有400辆车。
另有媒体报道称,武汉市罗泊快跑单日峰值超过20单,而传统出租车司机单日平均订单量也在20单左右,这意味着在武汉,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追上传统出租车。但数据显示,罗泊快跑目前在武汉的市场份额仅为1%,不足以对现有市场造成冲击。
这样的对比,让不少司机感受到了危机感。近日,一张题为《巡航出租车濒临死亡》的图片在网络上流传,将这一话题的讨论推向了高峰。在这张署名武汉建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的声明截图中,写到:“无人驾驶汽车‘胡萝卜跑’处于试运行阶段,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科技的初衷是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但现实是,它让底层民众挨饿。”
但实际上,发布该声明的是一家出租车公司,声明原因为运营困难,希望政府控制网约车总量,限制低价平价,降低税费,并顺便提到无人驾驶汽车。
7月10日,武汉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回应称,武汉市网约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传言较多。据公开报道,武汉目前日均运营网约车2.94万辆,日均每辆车订单量13.2单。
2. 新物种的争议平衡“
官方信息显示,“萝卜快跑”是百度推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目前已在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并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地开展全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
随着产品不断受到欢迎,消费者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众所周知,萝卜快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便宜。一位武汉市民近两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205单萝卜快跑订单,实际支付总额为1170.44元,平均每单仅需5.7元。在7月份最近的一次打车记录中,15公里的行程仅需7.2元。
支持这一观点的网友则表示,没有司机,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24小时运营,打车更便宜,价格只有网约车的一半,而且不拒载、不绕行。
这样的价格优势,让武汉不少网约车、出租车司机心生焦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由于无人驾驶汽车尚处于试运营阶段,超低价格是以平台补贴和新客优惠等形式实现的。
而且随着萝卜快跑业务的不断扩大,其价格也开始逐步上涨。据上海一位萝卜快跑的常客介绍,去年同样的4公里路程,萝卜快跑的价格基本在3-4元之间,而今年已经涨到了6-7元,有时候甚至超过8元。
很多人对这个新物种也持反对意见,核心群体是担心失业的网约车、出租车司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大规模投入运营后,他们该怎么办?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 Run本质上并不是自动驾驶,只是驾驶员从车上移到了远程操控平台。每辆车后面都有一名安全员盯着屏幕远程操控,每个安全员可以操控十余辆车。如果未来某一天真的大规模使用,现有的驾驶员完全可以转型为安全员。
但无人驾驶出租车要大规模投入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解决的是安全和信任问题,比如自动驾驶真的靠谱吗?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处理?
7月7日,武汉街头无人驾驶出租车与行人发生轻微交通事故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引发热议。7月11日,一则关于武汉无人驾驶出租车“上街罢工”造成交通拥堵的新闻报道,再次将无人驾驶汽车推到了舆论风口浪尖。甚至让“交警管不住无人驾驶出租车,需引起重视”的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
对此,路博快跑客服人员表示,如遇到此类情况,可拨打客服电话,提供车辆信息,客服人员会将信息转交相关工作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一位曾在路博快跑担任驾驶员安全员和自动驾驶汽车调度员的人士对媒体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车辆本身是非常安全的,真正影响自动驾驶安全的,是每个城市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此外,纯无人驾驶背后还有云舱安全员,当车辆出现异常或者故障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异常车辆的画面,云舱安全员迅速介入,安全员闭眼超过3秒就会被罚款。
随着该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引来不少网友调侃,“我可不可以买辆车下班来接我,其他时间设定为接单,负责赚钱?”
3、是否处于商业盈利前夕?
目前武汉路博快跑的主流车型是百度第五代车,一辆车的价格为48万元。
按照网约车强制报废年限8年计算,单车每天折旧成本约160元,加上安全员成本、电费、洗车费等运营费用,萝卜快跑一天的成本超过370元。
百度官方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快跑累计服务订单量超600万单,一季度提供的乘车服务约82.6万次,同比增长25%。财报发布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一季度武汉地区无人驾驶订单占比超过55%,4月份继续上升至70%,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将快速上升至100%。
对于萝卜快跑的盈利预期:“百度萝卜快跑项目将在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2025年进入全面盈利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盈利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
按照百度的预期,搭载百度第六代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的土巴兔第六代无人车售价仅为20.46万元,预计2024年实现武汉全覆盖,计划投入1000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运营。有研究报告也认为,土巴兔的服务成本未来也将降至每公里0.2元,今年年底将达到盈亏平衡点。
但该算法只考虑了电费、洗车费等基础运营费用,没有考虑车辆、技术、安全人员等更大额度的支出。汽车行驶的成本由三部分组成:车辆折旧、随着运营经验的增加和系统的完善而逐渐降低的运营成本、安全人员和运维人员带来的安全成本。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车辆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成本也将逐渐降低。
近日,摩根大通对武汉和上海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进行了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定价、车辆成本、车辆安全员配比三个关键变量。摩根大通认为,目前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定价不具备商业可行性,从经济角度来看还不足以覆盖成本的GTV。
而且胡萝卜跑目前的硬件成本(也就是折旧)是GTV的1倍,但百度下一代打车(易驰06)的成本会比这一代低60%,所以使用易驰06会降低60%左右的硬件成本。
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尚处于教育阶段,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前,只能暂时用价格换取市场份额。其之所以能在武汉做到低价,主要得益于百度的大额补贴,补贴失去之后,与网约车、出租车价格的差价并不大。
当然,萝卜快跑如果想顺利实现盈利,除了成本优化,还需要看营收端的表现。
不过,对此,以订单为核心的胡萝卜快运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每单平均乘客里程x日平均订单数x每公里收入。要想实现更高的营收目标,就需要不断提升时间和空间覆盖率。
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定价都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根据高峰和低谷时段动态调整。同样的三四公里,平峰时段只需5元左右,高峰时段则可能涨到10元以上,比网约车价格低了约80%。如果网约车司机每天最多接20单,单车日收入不超过100元。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前期研发和车辆保险的成本,武汉目前的定价模式也远远不能覆盖运营成本。
降低人工成本,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是拓尼帕实现商业化的重要一步。2022年,百度自动驾驶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实现“无人驾驶”,商业化才有意义。
在目前罗泊快跑的运营中,虽然部分车辆已经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运营,但大部分车辆仍配备安全员,这增加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人力成本。
摩根大通发布的报告还提到,目前萝卜快跑的人工成本是GTV的3倍,这部分得益于百度激进的定价策略,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实行车载安全员两班制。
根据交通部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在地方监管部门指定的运营区域内,可以使用远程安全员,每个远程安全员监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数量不得超过三辆。而国内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即将采用1:3的比例,这或将减少67%的人力成本。
高依赖性的高精度地图汽车,离不开人性化智能控制中心的支持,负责随时监控和接管车辆的行驶状态,一旦车辆出现故障,就需要人为干预。
实现盈亏平衡点取决于部署的车辆数量。
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也间接证实了这一说法:“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投放车辆超过1000辆就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超过这个点之后,每增加一辆车的成本就会更低,毛利率就会更高,进入自给自足的正向造血阶段。”
4、数百亿市场规模,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真正到来。
早在2022年9月,武汉、重庆就率先出台全无人驾驶商业试点政策,授予百度全国首批无人驾驶示范运营资质,随后,百度“萝卜跑路”在武汉开始运营。
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转发的长江日报报道,截至2023年,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已获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颁发的第1000张自动驾驶牌照。
今年6月1日,湖北省发布《武汉正在打造“全球无人驾驶第一城”,你怎么看》官方文章,其中特别提到,5月30日,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武汉市交通局对市民“要求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更多正面宣传”的回应引发广泛关注。
自动驾驶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经过多年发展,除武汉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也相继开启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商业试点。7月3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正式宣布,我国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沈阳等20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融合应用试点。
不久的将来,北京道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将得到立法保障。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近日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在城市公共电动公交客运、网约车、租车等城市出行服务中使用。
在上海,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4家企业获得上海市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
特斯拉去年发布的FSD Beta V12是全球首个“端到端”AI自动驾驶模型,曾被业界认为是自动驾驶的“里程碑时刻”。今年5月15日,百度官方宣布旗下L4级自动驾驶业务萝卜跑正式推出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与此同时,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型模型ADFM(Model)也发布。
今年,小马智行、丰田中国、广汽丰田宣布三方合资公司即将完成注册,计划首期在中国市场投放1000辆博智4X自动驾驶汽车;广汽Aion也与滴滴共同投资注册了安迪科技,其首款商用L4车型计划于2025年上市。此外,特斯拉也已开始在中国布局。据《中国日报》5月8日报道,中国政府或将支持特斯拉将“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中国,进行测试示范。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5.14亿元,其中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增长更快,将达到206.01亿元。信息服务商HIS报告预测,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2030万辆增长至2030年的624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13.3%。有公司预测,未来5至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高度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市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