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讨论》是观察者网2024年推出的季度经济观察专栏,邀请经济金融界的重量级专家学者,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回应大众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展望未来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在会上发言。以下为陈文玲发言全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
陈文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几乎都涉及“改革开放”这个大政方针,并且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走市场经济道路、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把中国建设成为开放、自信的大国。
这一点从上半年的经济情况也可以看出来:比如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二季度同比增长4.7%,上半年同比增长5%,这与我们的预期、政府的目标完全一致;比如新优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强度和发展增速都在10%以上;比如消费也在回暖,旅游、餐饮等行业增速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疫情之前的2019年。
从企业方面,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势头也很好。尽管面临美国的制裁和遏制,但华为、比亚迪、大疆等民营企业都在寻求突破,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而且,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大家都在不断突破技术,培育优质产能。
现在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打压其实说明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的创新和实力让对方感到恐惧,我们整个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才队伍,还有14亿聪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根本,是中国经济工作没有理由失败的基本要素。
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这些基本要素没有变,但也要看到一些问题。
就拿信心问题来说,为什么外国对我们的发展感到害怕,而我们却觉得我们实力不够,不看好我们的经济发展前景呢?有人说,有些企业家“跑路了”。其实,我认为,企业离开中国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有海外投资,到国际市场去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一种可能是资本转移到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美国连续11次加息,和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利差。有些企业家受美国高利率的影响,想获得利差,到国际资本市场去投资,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这与是否看好经济没有太大关系,在他看来,是有没有钱可赚。当然,也有些企业受一些政策调整形成的“综合谬误”的影响,可能看不清未来,拿不定主意去投资、去经营,就干脆躺着不动。 企业如何才能真正恢复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信心、恢复对在华投资长期回报的预期,这仍然令人担忧。
还有消费外流的问题,怎么把国际市场的消费吸引回来?现在有跨境电商、互联网平台公司、自贸港,其实消费回流已经开始了。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出国出差,要背一大堆东西回来。今年5月份我们去欧洲,看到大家都拉着20寸的行李箱,没有人拿一个大箱子去国外买东西,再背回来。这说明消费已经回流了。
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资本没有回归,比如说,离开的企业家大部分还没有回来,资本回归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社会融资现在处于负增长状态,也就是说借钱、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起来。除了国际市场上正常配置资源的资本,其他调出的资本怎么形成回归机制?我们的社会融资怎么能由负转正、由冷转沸?企业家的信心怎么能回归?这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财政情况不太好,比如有些地方开始要求退税、减薪,非常重视去库存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方面刺激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又减少收入,甚至挤压库存收入,那怎么刺激消费?怎么改变整个市场的预期?
另一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也造成了很大冲击,一些外资企业还没有完全扭转当时的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政策已经调整,中国整体环境正在改善。
再加上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打压、围堵,以及部分盟友的跟进,我们看到上半年外资下降幅度不小,说明我们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严峻。未来中美关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会发生重构,重心在哪儿?方向在哪儿?“去中国化”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都可能给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带来一定的沉寂期,从而可能导致外资在这段时间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减少。
这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现代国家的治理能力。事实上,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有时甚至大于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综合谬误”的出现。有些时候,大家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这个方向虽然是正确的,但当努力叠加在一起时,可能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些时候,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但一些地方政府治理和管理方式的行政化倾向却越来越强。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悖论:我们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企业的感知和现实的实际温差却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讲改革开放,就是打开大门,创造最好的现代营商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不会关上。就像144小时免签政策,让外国人进来看到一个繁荣、有希望、稳定的中国,让外资看到中国长期投资的环境和预期是稳定的,中国是相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最好的选择。
如果中国更加开放,现代营商环境更好,受预期、信心影响的中国企业会回来,外资企业也会回来。他们去越南、印度等国家,但也吃了很多亏,人力资本差、投资环境差、基础设施差、产业配套能力差,哪方面都不如中国。我觉得就像企业家、游客入境不用签证一样,外资可以走,也可以回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
所以,我们既要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下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加速发展。
第一个关系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二个关系是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换赛道、做强实力、创造增量上,创造越来越大的增量来解决存量问题,而不是把存量问题放大,这样会导致我们在解决存量问题的时候,对未来经济发展失去信心,也没有创造增量的动力。
第三个关系是长远和当前的关系。要注重长期稳定和制度设计,这是稳定预期的重要方面。除了“合成谬误”,“钟摆效应”也是制约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也要注重解决当前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紧张的问题,是保障基层组织运转最迫切的问题。
第四个关系是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就是解决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问题,必须解决国内循环畅通和国际循环畅通的问题。如果只注重国内循环,忽视国际循环,就等于放弃了拓展国际市场的动力和机会。
第五个关系是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我们要真正立足于治本,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但也不能忽视当前治标,解决一些紧迫问题或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把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看得见、立竿见影的重大政策举措,解决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难点瓶颈问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