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城真南
路遥在《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中写道:
亲爱的,你的心应该永远是绿色的。你难道不听别人说绿色象征着生命吗……
绿色作为人类最与生俱来、最舒适的生理反应,总是显得那么柔和、那么亲切。
绿色、蓝色和黄色的激烈碰撞,将决定这个绿色世界的未来,也决定数十亿人的命运。
这是发展权,更重要的是生存权。
欧盟新碳排放法规针对中国吗?
2021年8月20日,丁仲礼在接受陆建采访时明确表示:
一些西方国家简直就是在“打空炮”。
从2022年开始,部分西方国家开始修改过去激进的碳减排计划,德国放弃了2035年电网“接近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荷兰计划取消燃煤电厂的发电量上限;法国则不得不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推迟碳减排计划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方向是相同的:经济放缓。
矛盾的是,西方国家在能源领域放慢步伐的同时,其产业政策却并未减弱。
据碳交易网络报道,2024年1月17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一项法案,题为:“赋予消费者权力,实现绿色转型”。
法案最重要的内容是,禁止在欧洲推广产品或服务时,做出基于碳补偿的宣传说辞,简单来说,如果你不减少自己的碳排放,而是购买别人的碳排放,以实现碳中和,那么商业推广(也就是使用碳补偿)将被禁止,这对“漂绿”来说是一个打击。
据欧盟法律前沿2024年3月15日文章称,欧盟理事会于2024年3月15日在最后一刻就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达成协议。
该法案被称为欧洲“供应链法案”。
法案规定,非欧盟国家如果企业在欧盟的营业额超过1.5亿欧元,或收入超过4000万欧元,但其全球营业额来自“高风险行业”,占其总营业额的50%以上,将被纳入审查范围。”那些不符合欧盟环境和人权要求的企业将被“点名批评”,并处以最高达全球营业额5%的罚款。
很多人认为,《供应链法案》直接针对中国。
客观上,非欧盟国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为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高达5.5万亿元人民币,每分钟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此外,所谓“高风险行业”主要包括中国相对较强的行业,如纺织、皮革(鞋)、矿产开发、食品制造等,这些行业受到的影响比其他地区更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或面临300亿欧元碳税
近两年,我国出口取得重大突破,以新能源为首的新三大产品物美价廉,风靡全球。
欧美在关注、在焦虑、在行动。
2023年8月17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通过,并将于2024年2月18日正式生效。
在新能源电池行业,宁德时代、比亚迪是全球绝对的领头羊,在国内市场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盟电池法案的实施,给这些电池巨头的海外扩张之路蒙上了阴影。
据《财经》11报道,中国最受关注的还是电池法案中的碳足迹条款。
所谓碳足迹,就是对电池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的核算。
以能源为例,按照国际能源署(IEA)2023年发布的电力全生命周期上游排放因子,从发电量来看,中国发电排放量为98.5/千瓦时,比日本的87.5/千瓦时和韩国的74.7/千瓦时要高得多。
矿物的开采、能源的使用、运输过程中的排放、制造过程的碳足迹,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追踪、转换和计算。
碳足迹由谁来定义?如何计算?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比碳足迹本身更重要。
目前,碳足迹计算规则由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起草制定,最终计算草案将于2024年发布。
根据吴敬文的笔记,中国内部的碳足迹可以通过额外购买绿电/绿色证书来抵扣,但前提是需要获得欧盟认可的绿色证书,目前欧洲能源认可的绿色证书就是欧洲绿色证书。
也就是说,除非国内绿色证书与欧洲绿色证书接轨,完全对标欧洲,否则不能扣除。
这其中的解读空间巨大,成本巨大,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工具。
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出口型制造业国家均提出了质疑。
中国在国际标准上没有发言权
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目前国际上的计算标准、计算工具、认证体系几乎都是由欧美国家制定的。
比如丁仲礼曾多次质疑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数据来源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分析中心(CDIAC)、全球排放数据库(EDGAR)、世界银行、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和国际能源署(IEA)。
这些组织几乎全部被欧美控制。
比如在碳足迹追踪方面,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体系是英国标准协会发布的PAS 2050,这是英国规则的全球版本。
例如,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评估碳足迹生命周期的专业软件是GaBi。
GaBi 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IKP 研究所开发,源自荷兰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据长江商学院2023年12月26日发表的文章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在线碳足迹计算软件类型多种多样,底层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计算结果差异很大。
用丁忠礼的话来说,这些软件往往不科学,也不基于实验室数据,由于算法、模型的差异,得出的结果可能相差很大。
丁仲礼2010年接受柴静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碳排放谁来定义、谁来计算?这些事关中国人民的发展和生存。
当时丁仲礼说道:
他认为,IPCC原报告并没有100%确认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的,也没有精准的数据显示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多大,而是以二氧化碳的变暖效应为依据进行计算。
按照2度阈值共识,到2050年,大气二氧化碳峰值浓度只能控制在8000亿吨以内,这意味着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最大排放空间约为8000亿吨。
上周我们采访了一位生化科学家,他非常客观,认为目前的计算方法并不科学,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排放标准,直接挂钩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对中国有利,但对全球环境保护不利。
二氧化碳与碳的系数是3.67(倍),中国的能源主要还是煤炭,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排放的基准,意味着几倍的潜在差异。
2015年8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哈佛大学科学家参与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化石能源燃烧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的论文,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的碳排放量被严重高估了。有多少?10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是《京都议定书》签署20年来发达国家减排量的100倍!
如何计算?
这次《中国碳排放核算工作》中最重要的因子就是“碳排放因子”,也就是燃烧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据果壳网报道,该项目主要研究员刘竹介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进行估算时,采用了发达国家的数据。
比如,美国煤炭质量比较高,灰分只有14%,而中国煤炭却高达27%,灰分多的煤炭自然含碳量就少,由于IPCC对煤炭的推荐含碳量是75%,而中国煤炭的平均含碳量是27%,而美国煤炭的含碳量只有54%,差距非常大,直接把美国煤炭套用到中国煤炭上,就直接高估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
我国水泥熟料利用率仅为60%,远低于国际组织采用的95%的利用率。
熟料系数衡量了多少生石灰可以转化成水泥。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中国水泥熟料系数低的原因与煤炭类似:两种原料杂质较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可能较高。
3.6倍的系数,100倍的差别计算系数,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清洁能源的发展道路和生存的机遇。
2023年11月,财新网援引英国乐施会等组织发布的《气候平等》报告称,全球财富金字塔最顶层1%人口的碳排放量,高于金字塔底层66%穷人的碳排放量总和。
7700万富人的碳排放量比50亿穷人的碳排放量总和还要多。
谁来为这50亿人说话?
碳关税来袭,更激烈的对抗即将到来
就在大家为计算标准担忧的时候,欧盟已经把计算纳入贸易之中。
2024年10月1日,欧盟出台碳边境调整机制(以下简称“CBAM”)过渡期实施细节,过渡期结束后,到2025年底,欧盟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
碳边境税要求欧盟进口或出口的高碳产品缴纳相应的税款或碳排放配额。
非欧盟生产者若想在欧盟销售相关产品,则需要为其缴纳碳排放费,费用数额取决于生产国与欧盟之间的碳价差。
也就是说,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必须符合欧盟标准,如果不符合,就需要用碳关税来补偿,成本和欧盟一样。
由于碳排放相关的计算方法、模型、认定标准等几乎全部由欧盟(欧盟区域内)自行决定,因此难免会有偏差,中国新能源电池的成本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碳关税与供应链立法等政策一起成为贸易监管工具。
据碳中和50人论坛研究员吴碧轩估计,目前受影响的出口额约200亿欧元,主要涉及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气六种产品。
其中,钢铁产品总价值约150亿欧元,铝产品总价值为45亿欧元,而化肥、水泥和氢气产品总价值仅约3亿欧元。
200亿欧元不算多吗?
看上去似乎不多,但这只是第一步,未来CBAM还会继续扩大范围,新能源汽车、纺织品等中国优势出口产业都有可能被纳入。
据界面新闻报道,若CBAM范围扩大至整车领域,我国每年的乘用车出口或将面临300多亿元的碳税成本。
老王讲到碳中和,说考虑到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追踪,两家技术一模一样的工厂在欧洲生产一款产品,排放量是10吨,考虑电能输送后的碳成本是50元。
在中国,由于电力排放系数远高于欧盟,同样的技术生产出一款排放量为20吨的产品,按照现行的碳关税制度,这款产品实际需要支付的金额是100元。
也就是说,如果严格实施碳关税,按照欧盟的排放因子,中国的碳成本将是欧盟的两倍。
上周末我们在《谈及时尚》撰文称,欧洲目前正在审查中国的快时尚平台,有人提议以环保等问题为由对在中国生产的廉价服装进行处罚,罚款金额为采购价格的50%。
中国该怎么办?
未来已来,时间已不多了,中国该如何面对碳世界的激烈竞争?
除了减碳之外,当务之急是尽快统一制定碳足迹的计算、追踪与辨识,与世界接轨与沟通。
我们看到,这项政策已经付诸实施。
2024年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减碳政策衔接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提出推动研究核算不同应用场景的绿色证书修正电网排放因子,推动绿色证书国际互认,推动大型国际组织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绿色证书的对接。
据人民网报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实施“碳达峰十项行动”,其中明确提到:
提高碳排放统计、核算和核查能力,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面等。
此前,2023年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至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这是碳排放数据准备工作中最基础、最低层的准备工作,也是碳市场交易的基础工程。
世界经济最高层次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标准的竞争。
在这方面我们发展较晚、比较落后。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制定自己的标准,不推行自己的标准,而让别人来定价,那么我们付出十倍的努力,可能也只能得到百分之一的收益。
我们内部消耗太多,能在节能、气候、外交等各方面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人太少。
戴维·施密茨说,无论好坏,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和历史的意义。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世界各国互相尊重、互利共赢呢?
也许是因为他的价值观足够积极,他的自信足够强,他的声音足够有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