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7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经济扩张的特点是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积累的循环,一个霸权国家始终占据着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地位。世界体系以轴辐式结构扩张,霸权的接力棒几经易手,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海上马车夫”荷兰,再到“日不落帝国”英国,现在到了美国。
每个时代,处于“轴辐”中心的霸权国家都掠夺着边缘国家的财富,如今,我们又一次处在系统性变革时期,但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变革或许不是“霸权”的“交棒”那么简单,而是系统的去中心化。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决定(草案)》,审议主要围绕中国现代化、新发展理念等议题,这些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将对新兴世界体系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过去3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唯一的制造业“超级大国”,贡献了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30%,并在所有产品类别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得益于国内市场的强劲增长。1995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出口的11%;2004年,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几年后,这一比例上升到18%;现在又下降到13%左右。换句话说,产量增长,国内市场也在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过去10年,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已经超过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长。如今,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
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出口增长将围绕可再生能源系统、新能源运输解决方案和数字技术的结合展开,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上集群效应带来的快速自动化和生产力提升,极有可能使成本不断降低,使新技术能够克服国家间的发展障碍,加速各国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最终使整个世界受益。
低成本、清洁的运输系统以及能源主权对于扩大资本积累和分散全球生产和增值至关重要。
中国把“蛋糕”做大了,让全民共享发展红利,这和过去通过人为制造短缺、寻租等手段只让少数人受益的资本积累模式完全不同,前者让消费者获益,后者让食利者积累财富。
中国也正在成为资本输出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项目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但最近,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投资矿产加工和制造项目。这表明中国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
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的数据流都是通过地面基站、海底光缆和人造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传输的,这些数据最终集中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数据中心。这给全球安全和数字主权带来隐患。正如美国学者亨利·法雷尔和亚伯拉罕·纽曼在《地下帝国》(2023)一书中所说:美国通过控制全球商业渠道,将全球经济武器化。
但这种情况也在改变。中国企业正在扩大其数字网络,以支持“一带一路”框架下越来越多的贸易基础设施。这一数字网络及其相关的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与开源操作系统和平台等“软件”相结合,构成了21世纪新数字标准的基础,并正在催生一个新兴的“数字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打造所谓“新质量生产力”。新质量生产力可以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进而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普及而促进财富的分散。中国正在寻求更加均衡的国内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通过贸易、资本流出和技术转移推动全球一体化,解决数十年来存在的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
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符合挪威政治学家约翰·加尔通提出的“积极和平”理念,今天,多极化已成为现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在制定政策方针,巩固新的全球经济架构的基础,以支撑各国经济主权日益增强、不可分割的整体安全。
做剥削者还是做推动者?这是一个问题。在世界多极化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唯一明确的答案:做推动者——通过去中心化、均衡的全球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和积极和平。三中全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指明了方向和具体步骤。
本文原载于《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不》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