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俊
今年8月1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运作指引》)将正式实施。一家规模上百亿元的私募机构紧急发布公告,称将按照新规要求,在涉及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基金合同中增加新条款。事实上,证券私募基金行业近期围绕新规积极自查整改,更加规范地发展。
百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希瓦发布变更合同公告
涉及场外衍生品交易等
7月16日晚间,市值数百亿的私募机构海南希瓦私募基金发布《关于旗下基金合同变更的公告》,涉及希瓦小牛6号等数十只私募证券基金。
公告称,按照《操作指引》的要求,基金合同相关条款将进行变更。
根据《作业准则》第十七条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新增以下内容:
第一,基金增持场外期权合约和续期现有合约时,除仅从事商品场外期权交易外,基金净资产不得低于5000万元;为场外期权交易支付给所有交易对手的保证金及期权费总额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5%。
二是基金增持新的利率互换合约或者续签已有合约的,基金净资产不得低于1000万元;参与挂钩股票、股指等权益类利率互换的,支付给交易对手的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合约名义本金的50%。
三、本基金参与证券公司等机构发行的具有敲入敲出结构的场外期权或收益凭证(如滚雪球结构衍生品)的合约名义本金不得超过本基金净资产的25%。
新规将在私募领域实施自查整改
控制衍生品交易的杠杆是关键点之一
今年8月1日,《操作指引》将正式实施。新规涵盖私募基金募集、投资、运营等各个环节。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期不少私募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都在积极培训学习新规,并按照指引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如修改合同条款、完善信息披露、清理不符合要求的产品等。
一位拥有数百亿资金规模的私募市场人士表示,“最近公司产品部的同事特别忙,有些产品合同的投资范围按照新规已经提前修改,还要开持有人大会修改。”
一位私募基金副总经理也表示,据他了解,目前不少私募机构已经开始修改基金合同,确保符合《指引》的要求,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交易、投资比例限制等条款。同时,私募管理人也在积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产品结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等。
其中,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相关规定备受业内关注,今年4月底发布的《操作指引》明确规定,参与雪球结构化衍生品合约的私募基金名义本金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5%,DMA业务杠杆不得超过2倍。
一位私募研究员表示,控制杠杆有助于管理人和投资者审慎使用杠杆,慎重考虑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制定更完善的计划应对极端环境。去杠杆强调私募行业应回归投资本源,履行受托责任,鼓励管理人注重投资管理能力,提高投资者收益。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