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 TCL 中环与晶科能源联手沙特投资建厂,中国新能源厂商组团出海布局中东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中国基金报记者 冯瑶

继阳光电源中标中东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后,两大光伏巨头也相继将目光瞄准中东。

7月16日,TCL中环、晶科能源先后宣布,将携手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下称PIF)旗下子公司,在沙特投资建设光伏硅片、电池片及组件产能,两大巨头项目总投资额分别达20.8亿美元、9.85亿美元。

在光伏行业“至暗时刻”,似乎中国光伏厂商“抱团出海”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此前,天合光能、骏达股份等相继宣布在中东建设产能。此外,国内新能源厂商远景科技也在7月16日宣布,将与PIF成立合资公司,投资风电产能。

在业内看来,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是新能源厂商海外扩张的最佳地点之一,更何况当地还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三大新能源巨头组团

据TCL中环和晶科能源公告,两家光伏巨头在沙特投资建设光伏产能的合作伙伴均为PIF。

TCL中环、晶科能源均与PIF旗下子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以下简称RELC)、(以下简称VI)。

其中,TCL中环通过其新加坡子公司与PIF两家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20GW光伏晶体硅片工厂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0.8亿美元。

光伏巨头 TCL 中环与晶科能源联手沙特投资建厂,中国新能源厂商组团出海布局中东插图

根据方案,TCL中环持股40%,RELC持股40%,VI持股20%,合资公司业务包括太阳能光伏晶体及芯片的制造、组装和销售。

晶科能源还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与RELC、VI成立合资公司,建设10GW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总投资约36.93亿沙特里亚尔(约9.85亿美元)。

光伏巨头 TCL 中环与晶科能源联手沙特投资建厂,中国新能源厂商组团出海布局中东插图1

根据方案,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为:晶科能源、RELC、VI分别持股40%、40%、20%。晶科能源表示,合资公司的资金来源为自有或自筹资金,合资公司将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据了解,PIF成立于1971年,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主权财富基金,RELC是PIF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当地领先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技术制造商。

VI由沙特两大商业集团阿布·纳扬(Abu Nayan)和阿尔·哈迪布(Al )于2021年共同创立,旨在为沙特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制造能力,满足中东乃至全球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TCL中环、晶科能源外,国内新能源系统制造商远景科技也于同日宣布,将与PIF、VI共同在沙特成立风电设备合资公司。

根据协议,合资公司将进行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制造,远景科技为合资公司第一大股东,PIF为第二大股东,VI持有剩余股份。

中东“起航”

就在7月16日中午,全球逆变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宣布中标沙特全球最大储能项目订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详情见本报报道:全球最大储能项目落地!股价暴涨)。

在中国新能源产能出海的背景下,中东成为中国光伏新能源厂商眼中的“热点”。

近期,类似的投资案例层出不穷。如天合光能选择在阿联酋规划建设5万吨硅料、30GW晶硅片及5GW电池组件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骏达股份6月13日公告称,拟在阿曼投资建设年产10GW光伏电池项目,投资金额约7亿美元,分两期实施,每期5GW。

从能源结构来看,中东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出口地区,沙特70%的收入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

不过沙特已启动“2030愿景”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沙特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50%,装机容量将达到58.7GW,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形式。

紧随其后,阿联酋、阿曼、埃及、约旦、科威特等国家也提出了2030年至2050年的能源转型规划,这也为国内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到中东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让中国光伏新能源厂商把目光投向中东。

下游光伏厂商人士告诉记者,欧美原本是中国光伏厂商的主要销售市场,但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发起双反调查,国内光伏厂商通过东南亚走出去的路也被堵住了。“欧洲最近还要求40%的光伏组件必须本土生产,优先保障本土产能。”

今年5月14日,美国宣布在对华原有301关税基础上增加对180亿美元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其中太阳能电池关税从25%升至50%。与此同时,美国对东南亚四国为期两年的光伏关税豁免在今年6月6日到期后,重启对东南亚四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

欧盟近期也通过了《净零排放工业法案》,要求40%的光伏组件必须在欧盟制造。受此影响,中国光伏厂商的两大海外市场均遭遇挫折,因此国内光伏新能源厂商纷纷选择“扬帆”中东。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