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在武汉:无人驾驶的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本周,胡萝卜火了。

路判、傻萝卜整顿武汉交通、无人驾驶未来已来……最近,关于萝卜跑的新闻和热议随处可见。民情高涨的背后,是先进科技与日常生活的“反差”,是人们对未来出行的长期想象的“落地”。

这一想象的落地,最早在武汉看到。在这座常住人口1400万、道路纵横交错的城市里,数百个头顶激光雷达的白色“萝卜跑者”随处可见,通过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逐渐融入城市的毛细血管和运营体系。

据悉,今年5月起,萝卜快跑开启规模化布局,目前萝卜快跑服务面积已突破3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770万,每日无人驾驶里程达10万公里,“坐上无人车,游遍武汉”已成为武汉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萝卜快跑在武汉:无人驾驶的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插图

如果将视野拓展到全国,包括重庆、北京、上海等城市,萝卜快跑已经完成600多万次的出行服务。

但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以胡萝卜跑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舆情、社会摩擦和商业利润之间的微妙平衡。高热度和高讨论度的背后,是愈发两极化的舆论场:

有部分人表示支持,认为无人驾驶汽车是技术进步、时代进步的产物,不仅价格低廉、服务好,还能帮助避免司乘矛盾。但也有人表示质疑甚至抵制,认为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尚未成熟,存在安全风险,价格低是因为初期投放、有补贴,未来价格肯定会上涨。

在一系列的讨论中,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是,高科技的发展方向应该造福于人民,而不是与普通人抢夺工作。

在他们看来,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本质上是对网约车司机工作和生活空间的抢占,是硅基生物对碳基生物的系统性暴力和维护性攻击。尤其是在经济低迷、越来越多人将网约车作为“安全网”就业选项的当下,新技术的到来更是令人恐惧。

萝卜快跑在武汉:无人驾驶的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插图1

事实上,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据介绍,近段时间,仅武汉市萝卜快跑的全无人驾驶订单量就呈现爆发式增长,峰值每天超过20单。相比之下,出租车司机平均每天的订单量约为20单。也就是说,目前,无人驾驶的订单量已经呈现出赶超的趋势。

前不久,百度还发布信息称,萝卜跑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L4级自动驾驶商业盈利的平台,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2025年开始盈利。可以预见,届时萝卜跑将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

此外,今年全国多地纷纷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提示,公开提示多地网约车运力已饱和。一边是快速增长的无人驾驶订单和优先经济效益的新技术,一边是网约车市场的持续饱和、利润空间的收窄、老百姓的困惑与问题。当这两个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最大的矛盾放在一起,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似乎并不奇怪。

如果用一个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的话,这种矛盾的爆发就像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产痛”,是成长和成熟前的必需过程。

萝卜快跑在武汉:无人驾驶的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插图2

回顾历史,类似的“阵痛”其实并不少见。

19世纪初的英国,一群被称为“卢德分子”的工人,因为不满机器夺走了他们的工作,走上街头,把武器指向工厂。1886年,卡尔·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引发了马车司机的广泛抗议。2007年,第一代汽车上市,革命性的触屏交互方式,不断遭到外界和同行的嘲笑和批评。2012年,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出现,也引发了众多出租车司机的联名抵制,他们认为前者损害了自身利益……

当技术爆炸的风险与机遇并存时,人们常常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选择。向左走意味着技术更加激进,也意味着未知的风险和社会秩序的重塑,必然会改变游戏规则;向右走的风险或许并不大,但如果保守退让,我们可能就难以拥有如今高铁、飞机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这样一项前瞻性、先进性的技术探索,抛开当下技术的限制与矛盾,无人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代表着汽车制造业的颠覆性变革,对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回首过去,虽然“阵痛”在所难免,但科技的进步、秩序的重塑永远不会停止,历史的车轮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仍将选择那条惊心动魄却不可阻挡的道路。

好的,下周的活动我们再评论吧,车先知祝大家周末愉快。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