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央行发布上半年最新金融数据,相关数据显示,金融总量指标增速仍在回落,货币信贷增速有所放缓。
第一财经记者总结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1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4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51万亿元,同比增长8.1%。
二是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6月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三是M2增速放缓,2024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狭义货币(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
如何正确理解上半年金融数据?货币信贷增速放缓是否意味着经济走弱?综合市场分析,金融总量指标增速回落受多重因素影响,一味追求金融总量增长难以奏效,还可能产生资金闲置等“副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期。在前不久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潘功胜也对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以数量增长为重点甚至形成“规模复合体”,显然违背经济运行规律。
基于此,一位权威市场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货币政策中间变量要继续优化,要逐步减少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更多把金融总量作为观察性、参考性、预测性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总指标增速回落受多重因素影响
金融总量指标增速回落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初步统计,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1%,增量比上年同期少增3.45万亿元;M2同比增长6.2%,较5月末的7.0%进一步回落。
今年以来,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各方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防止资金停滞、闲置。总体财务数据短期有“挤水”效应,但实际上也是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的体现。
记者了解到,某上市能源公司2023年初申请银行贷款1.6亿元,用于采购设备用于数字化工厂项目设备升级改造,今年5月为降低资产负债率、节省财务费用,以自有资金提前偿还全部银行贷款。
专家认为,当前金融总量指标增速放缓应理性看待,这是有效融资需求疲软、盘活存量资金受到打击、债券市场分流存款、地方政府放松存贷款监管、经济结构转型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贷款增速也进一步放缓,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货币信贷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走弱,我国金融总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关联性正在减弱。
市场调研显示,2015年之前,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相关系数接近50%,但2015年之后下降至15%左右。随着近年来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等金融总量持续高位增长,金融总量增长对GDP的边际带动效应呈下降趋势。
业内专家认为,单纯观察金融总量增速已不能充分真实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活动变动方向不一致的时期。
例如,20世纪80、90年代,美国M2增速持续波动,从5%左右降至接近0,但同期实际GDP总体增速仍维持在5%左右;欧元区M3增速在2023年也连续多月呈现负值,但经济活动总体呈现复苏扩张趋势。
盲目追求金融总量增长不仅困难,还可能带来资金闲置等“副作用”。
还有业内专家表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继续要求作为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组成部分的贷款总量保持高增长并不现实,一味追求量反而可能加剧资金闲置等各类假通胀问题。在规模效应影响下,企业行为发生变化,偏离主业搞金融的情况更加突出。
记者了解到,在手工补息及闲置资金管理规范化之前,某企业在某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为2.6%,该企业在某股份制银行还有活期存款,补息后的利率为2.8%~3%。存贷款虚增的背后是该企业的套利行为。手工补息及闲置资金管理规范化之后,部分企业将某大型银行9亿元利率为3.35%的存款提取出来,去偿还另一家银行利率为2.8%的贷款,主要原因是此前55个基点的套利空间不复存在。
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可量性、可控性、和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有所减弱。
上述权威市场专家表示,从可计量性来看,金融创新快速发展,传统货币层级之间的流动性差异逐渐模糊,不同货币层级之间转换速度不断加快,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界定和统计面临挑战。
从可控性角度看,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的发展导致央行现金投放渠道和金额不断发生变化,计算现金需求变得更加困难;银行存款随时随地分流到非银行机构的准货币产品,削弱了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新金融业态的发展也加大了货币乘数的波动性。
从与经济的关联性来看,货币供应量增速并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社会融资数据有时领先于M2。国债融资是社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当国债发行时,会带动社会融资增长,但对M2影响并不大;当财政系统把发债筹集的资金花掉时,M2就会相应增加,此时社会融资不会受到直接影响。由于发债和财政系统资金支出存在时间差,这可能导致社会融资相对M2的变化,尤其是在国债发行加快、财政支出相对缓慢的阶段。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深度调整,增量资金需求明显下降;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升,但对信贷资源的依赖程度不高。此前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存贷款“抢时机”的现象,反而助长了企业资金闲置和银行间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并无实际效益。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