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股份 16 年股权变迁:控股股东不再一股独大,股权去向成谜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海印股份 16 年股权变迁:控股股东不再一股独大,股权去向成谜插图

控股股东海印实业集团持股69.62%,为第一大股东,其余九家股东合计持股不足5%。

如今,16年过去了,海银股份前十大股东的情况变成了这样。

海印股份 16 年股权变迁:控股股东不再一股独大,股权去向成谜插图1

作为控股股东,海印实业集团持股比例已降至23.25%,最终不再是主导股东。

从历史公告来看,海银实业消失的40%多股份主要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方式卖给了基金公司等机构,但目前股东名单中的机构持股比例无法支撑40%这一数字。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股东可以分为三类:控股股东、机构股东和普通股东,控股股东出售的股份由于已经不在机构股东手里,而是在普通股东手里。

或者更准确的说,机构只是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把整体分割成部分,最终为控股股东减持套现买单的还是普通股股东。

事实上,自2015年起,海银股份实际控制人广州邵氏三兄弟就开始不断抛售所持股份,海银股份陷入了长达九年的熊市。

海印股份 16 年股权变迁:控股股东不再一股独大,股权去向成谜插图2

看着这条长达9年的下降曲线,我不知道投资者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至今年6月底,终于跌入1元区域,开始了面值退市的挣扎。

七万股​​东是否还有机会翻盘,取决于实际控制人是否兑现增持承诺,6月19日,控股股东宣布未来半年将斥资5000万至8000万增持。

8000万多不多,要看跟谁比了。据不完全统计,邵氏三兄弟此前套现总额约26亿。钱是有了,就看他们愿不愿意花。

海印股份 16 年股权变迁:控股股东不再一股独大,股权去向成谜插图3

海印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家印刷公司,但其实是一家企业,它的模式大致就是自己花钱租一个物业,然后自己包装再出租,同时自己负责运营管理,被称为“海印模式”。

邵氏三兄弟中的长子邵建明,就是靠这一招发家致富的。

广州有一个区叫海珠区,有一座桥连接海珠区和越秀区,叫“海印大桥”。海印大桥附近的地区也被当地人称为海印区。邵建明在海印区赚到了第一桶金。

80年代,中国非常流行一个行业,就是卖电器,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电器连锁店都是在80年代开始兴起的。

国美之所以能拔得头筹,除了黄光裕自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他是广东人。当时中国的电器主要产自广东,黄光裕在货源上占有优势。

1990年,当黄光裕开始在北京开连锁电器店时,27岁的邵建明也把目光投向了广州卖电器的生意。不过,与自己卖电器的黄光裕不同,邵建明只想当个地主。

做房东,首先要有房子。邵建明没有房子,但他懂得借别人的势力下蛋。香港的“预售楼花”模式,他玩得炉火纯青。

“我们规划了400个商铺,每个商铺收取2000元押金,最后拿到了80万元。”

邵建明的第一个项目“海印电器城”就这样诞生了。几年后,海印电器城成为广州最大的电器产品交易中心。

有了成功的案例,就可以复制。邵建明用同样的办法,在广州开设了好几个商品城,海印集团逐渐打响名声。

有了钱,就不用再“卖楼盘”,直接低价长期租用现成的场地,就是前面说的“海印模式”。

做生意的人都是有野心的,但要想做大,就需要更多的资本。赚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银行借钱,要还;一种是从股市“拿”钱,不用还。

2003年,邵建明抓住机遇,以8700万元收购了上市公司茂华永业的控股权,从而获得了“得到”金钱的机会,也就是现在的海印股份。

海印股份 16 年股权变迁:控股股东不再一股独大,股权去向成谜插图4

2008年,邵建明将海印集团核心资产打包,以20.8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上市公司,支付方式为发行股份,因而初期持股比例高达69.62%。

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海印股份业务蒸蒸日上。

当公司业绩好的时候,没有人会抛售股票。2008年以后的七年里,邵氏没有抛售过一股股票。直到2014年,中国零售业才迎来新一轮变革。

2014年,阿里巴巴、京东、聚美优品等电商公司上市,电商对线下实体零售的冲击开始加剧。

春暖花开,鸭子先知。邵建明在零售行业工作了20多年,以善于抓住机遇而闻名。他自然也察觉到了其中的奥秘。

从2015年开始,邵建明兄弟俩开启了一边打一边退的减持之路,所谓一边打一边退,就是既套现,又增持,但套现的多,增持的少。

2015年3月至5月,三兄弟共同持有的海印集团高价套现约9.6亿元,2015年下半年又低价增持约2亿元,净套现7.6亿元。

现在回过头来看,2015年是海银股份股价达到最高点的一年,此后海银股份陷入了较长时间的低迷。

股价低,套现热情不高,业绩又没什么惊喜,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找补充,比如创造一些大的利好。

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如何防控疫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海印股份亦备受关注。

2019年6月,海印股份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将投资9亿元用于海南金珠农业非洲猪瘟防控研究,并声称公司成功研制出对非洲猪瘟有效率预防率达92%的注射剂。

92%有效率,这难道不是疫苗?海银股价随即飙升。

然而热闹过后,大家仔细查看才发现,合作方海南金珠农业连兽药生产许可证都没有,好消息立刻变成了坏消息,还收到了证监会的罚款。

海印股份 16 年股权变迁:控股股东不再一股独大,股权去向成谜插图5

罚款金额不多,只有35万元,但却激起了股东们的愤怒,于是股东们对海银股份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发起了赔偿诉讼。

当然,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只是一场闹剧,至今没有股东表示获得补偿,邵氏减持并未因此停止,纷纷套现逾10亿元。

其实套现并不违法,只是关键股东有话要说。

海银股份上市以来,募资逾28亿元,但分红只有5.86亿元,股东没有从海银股份的股价差中获利,如今又被推到退市边缘,确实有点坑人。

近三年海银股份累计亏损10亿元,连续三年巨额亏损,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挑战极大,即便控股股东兑现承诺,暂时将股价拉回1元上方,恐怕也只是权宜之计。

要治本,光靠一点点增持、回购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诚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