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
“我们每天都要熬夜到晚上10点,领导不走我们才能走。但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不知道这样疯狂加班有什么意义,身体已经受不了了。”
“没办法,整个行业都非常复杂。”
某新车厂商市场部员工张文(化名)被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深深地折磨得疲惫不堪,开场的对话,其实就发生在我和他之间。
类似的抱怨或者咆哮,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屡见不鲜,当然,言语背后,都折射出今天文章主人公的处境。
作为电动化浪潮席卷中国汽车市场催生的“时代产物”,造车新势力经过不断洗牌、迭代发展,原本有望在2024年迎来彻底蜕变。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只能用“不如预期”来形容。
所承诺的“成长”仍然遥远。
相反的是,多数品牌在整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接连暴露出各种痛点,甚至被打得血肉模糊发出痛苦的惨叫,此刻,它们仿佛又来到了生死的十字路口。
在后面的内容中,我想分两个部分,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来聊一聊造车新势力在过去182天里所经历的“艰苦奋斗”。
销量永远是最好的衡量标准
北京时间5月21日,小鹏汽车发布第一季度财报。
仔细研究这份有些“出乎意料”的成绩单会发现,虽然整体趋势不佳,但毛利率等一些关键数据却显示出积极的信号。
在随后的电话会议中,何小鹏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试图用提前剧透来提振这家新造车公司低迷的信心。
但在我看来,他的一句话是有争议的,“小鹏的战略不会像以前一样只关注销量增长,而是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全面提升公司竞争力,让我们的优势长长没有弱点,把小鹏打造成一个全能战士。”
乍一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反而变得更加理性。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何小鹏之所以发表上述观点,根本的制约因素依然是小鹏汽车上半年遭遇的销售困境?
而除了定位纯电动高端MPV的X9以外,并无其他生力军加入产品矩阵,几款主力产品价格段的竞争过于不正常,都是其陷入泥潭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所有新造车企业来说,不管你接受与否,销量依然是外界评判其做得好坏最直观的“标尺”。
销量好,证明势头强劲;销量差,证明问题多。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每当我听到新兴力量的高管在采访中说“我们追求的不是绝对销量”时,我瞬间就明白了品牌试图隐藏的顽固问题。
顺着趋势看,回顾上半年的终端业绩报告,亮眼的数字不会骗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各个梯队已经划分得非常清晰。
首先,最让人眼花缭乱的,肯定是鸿蒙智星与理想之间的“神斗”。
依托增程式和纯电动车型,背靠足够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及产品和品牌本身的实力和光环足够耀眼,这些成为了两家企业在整个市场中脱颖而出,将其他造车新势力远远甩在身后的关键。
接下来是第二梯队,以Zeekr、蔚来、零跑汽车、深蓝科技为代表。
前两家企业无疑已经在高端纯电动市场站稳了脚跟,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最终的成果还是令人欣喜的。
后两家企业主要聚焦20万元以下细分市场,依靠纯电动+增程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至于第三梯队,哪吒、小鹏位列其中。
虽然两人的主攻方向不同,但相似之处在于都遇到了比较棘手的问题,好在经过不断的调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第四梯队由兰图和剩余选手开始。
不过小米也无需担心,毕竟天时、地利、人和,很快就会更上一层楼。
相较之下,三位“国家队”队员虽然也能看到变化,但依然显得十分弱小,犹如在荆棘丛林中争肉搏杀。
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被反复提出的结论仍然是:“对于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来说,月稳态交付1万辆是及格线,月稳态交付2万辆是下滑线。”
上半年大家可以查查自己是否达标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参照各家汽车新势力给出的雄心勃勃的全年目标,半年完成率十分尴尬。另一方面,纵观整体市场,新能源汽车在累计销量和渗透率方面显然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这似乎也印证了,随着传统车企尤其是比亚迪这样的巨头开始全力分红,造车新势力的地位正在受到影响。
此外,“价格战”也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在综合成本与系统效率的竞争中,今天文章的主角并不占据太大的优势。
无论如何,追求更高的销量并不容易。但为了保持领先,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桌子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么多人
“因为一些不可抗力,我又辞职了。从上一家爱驰汽车,到现在的高合汽车,我不知道我的职业选择怎么就这么糟糕。不是说造车新势力正处在潮流的风口浪尖吗?”
今年1月,李旭(化名)在微信上发过上述语音信息,我只能表示深深的遗憾,并劝他重新振作起来。
没想到李旭走后没多久,高合就突然倒闭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渐渐开始觉得有点庆幸他的选择。
后续的剧情也被外界所熟知。
尽管包括“掌舵人”丁磊在内的这家新造车公司的高层都向外界传递了试图重振公司的信心,并表示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救,但考虑到整个市场极其血腥的现状和公司积弊已深,只能说希望越来越渺茫。
这让我想起了2023年的威马汽车和爱驰,以及随后2024年上市的高合汽车,再次成为了大家口中所谓“失败者联盟”的一员。
当然,在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家新造车企业入局的原因非常复杂,看似需求旺盛实则动荡不安的中国汽车市场容不下动机不纯、志存高远却技术低下的投机者。经历上半年的洗礼,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高合的失败绝对不是孤例。”
至于下一个退出的造车新势力会是谁呢?相信沉默的时间很快就会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我们之所以敢于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虽然新能源汽车蕴含的红利还在不断增长,但真正能从中获益、填饱肚子、发财致富的主机厂其实寥寥无几。
与之相对应,不少处于弱势的品牌则一直无奈地扮演着“亚军”的角色。
更糟糕的是,随着潜在消费者的认知日趋成熟和固化,每个价格区间的明星产品寥寥无几,很多新进入者甚至无法进入他们的候选名单。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人们越来越相信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这样的趋势对于众多原本抗风险能力就较弱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更像是一道“晴天霹雳”。
那么,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你到底需要做什么才能留在扑克牌桌上?
在我看来,我们要时刻“头脑清醒,自我认知”,无论是技术落地水平,还是产品规划、品牌营销、用户服务,甚至创始人本身的产出,造车新势力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很多时候需要精准打击。
然而上半年,离谱操作仍在继续。
比如,在宣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时候,产品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在推出新车的时候,总是自信过度;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像个父亲;在和车主交流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在老板走在最前面的时候,总是像在完成一项任务……
在这182天的艰苦奋斗中,时常出现各种偏差,让成果大打折扣,也间接反映出造车新势力的“不成熟”。
写到这里,我想表达一下,当我第一次接到这个年中盘点任务的时候,我的心情有些复杂。
一方面我知道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有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也不想太悲观;另一方面有人跌入了深渊,有人停滞了,所以我也不得不在伤口上撒盐。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之路还很漫长”。
幸运的是,我们多少有些庆幸,看到一些“领袖”从蹒跚学步的阶段过渡到冲刺的阶段,进入了所谓的良性循环。
我相信凭借他们不断的努力和产出,终有一天他们会挺身而出,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此,在文章接近尾声之际,我无意中看到一则微妙的消息:“家电玩家”追米科技被曝已开始在招聘平台上招募汽车相关专家,包括底盘电控、悬架系统、转向系统等领域的工程师。
此举被认为是其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的意图。
公开资料显示,追米科技成立于2017年,产品线覆盖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等四大品类,起步于小米生态链。
总之,如果它真的选择入局,那么造车新势力无疑将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尽管现实无比残酷,但还是有企业不断入局。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够残酷,也够吸引人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