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想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烹饪协会健康营养工作委员会会长
作为重要的世界美食,中餐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受欢迎。据相关预测,2026年海外中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4%。随着海外中餐市场供需共振,中餐品牌出海正呈现一片“新蓝海”。
中餐在海外发生了哪些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餐已经在海外扎根。第一代中餐馆主要是华人在海外谋生的手段,都是物美价廉的自助餐或快餐,并不注重烹饪手法、摆盘形式和服务。第二代中餐馆主要由第一代中餐馆的家族成员经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产品意识和“招牌”,逐步升级中餐馆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慢慢吸引一些当地人前来就餐。如今,中国本土餐饮品牌纷纷走出海外,将中国本土餐饮产品、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带到海外,作为第三代中餐馆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几番变化。
首先,目标客户从海外华人向更多群体拓展。虽然目前大部分中餐品牌仍以满足打工者、学生、外籍人士等消费群体的需求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包括近期72/144小时免签等新政的出台,很多外国消费者对中餐产生了好奇和认知,品尝正宗中餐的需求凸显,为中餐走出去提供了基础。
其次,中国本土品牌的海外拓展能力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第一代、第二代海外中餐餐饮企业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主,服务范围较小,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规模较小。如今,中餐餐饮企业基于国内发展经验和供应链能力,采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如食品加工企业直接“产品出海”,连锁品牌采用授权加盟的方式拓展海外门店“品牌出海”,餐饮软件、餐饮设计等配套服务“服务出海”。
第三,品类和服务更加多元丰富,更加适应当地需求。目前中餐出海不仅解决了海外华人的“舌尖上的思乡之情”,也更加注重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一些中餐品牌在落地海外时,会做一些产品上的整合。比如,一些欧美的中餐品牌,会在菜单上注重融入甜品、酒水等元素,火锅店的调料台上也会有黄油、法棍等;在服务方式上,会尽量实行分餐制;在店面设计上,会保留品牌原有的设计风格,融入西方元素。
中餐走出去仍需适应当地市场
总体来看,中国食品品牌在海外的拓展空间仍然巨大,但也应关注品牌面临的一些挑战:
第一,如何让当地消费者接受并喜欢中餐。目前,不少中餐品牌利用自媒体等方式吸引更多海外消费者尝试中餐,但餐饮是文化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饮食习惯、消费习惯、对服务功能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让当地消费者在尝试之后喜欢并继续消费,仍是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如何适应本地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要求不同,比如税收、用工、食品检疫等。部分中国餐饮品牌了解国内法律法规,团队也比较成熟,但对海外市场规则缺乏了解。同时海外供应链结构相对复杂,供应链搭建、独立团队搭建、人才储备投放都会是相当大的挑战。
今年3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饮经营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笔者认为,中餐出海,首先要选好市场,确认自身品牌是否符合目的地市场的定位。例如,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潮州菜、客家菜、娘惹菜等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吸引相关品牌前来拓展市场;但部分品牌招牌菜中的部分食材在目的地市场无法采购,供应链限制会限制品牌扩张。在选址方面,也应根据当地商圈实际情况、消费者习惯等进行充分调研。
其次,处理好文化问题。中餐海外拓展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餐品牌既要了解和尊重当地的饮食文化,也要保留炒、煎等特色代表性技法。近年来,国内外中外厨师的交流和烹饪比赛越来越多,中餐也在不断向海外餐饮同行学习如何处理食材、制法、餐具、供应链、环保、健康等问题,获得了很多启发。交流和借鉴,有利于中餐行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海外市场的拓展。
最后,要努力打造国际品牌。一方面要用好在国内积累的产品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要打好文化牌、服务牌。餐饮“老品牌”可以讲好背后的历史故事,“新品牌”也可以用变脸、戏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本土顾客,推动品牌结合餐饮与零售、文化体验等创新业态,为品牌注入更多价值。(中新社APP)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