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也正在加速向东、向西拓展。
深中通道的正式开通,让“深圳向西”的箭更加清晰;前不久,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招商推介会上,比亚迪汽车产业园三期项目签约,追加投资65亿元,让“深圳向东”的线更加粗了。
新的问题是:深莞惠城市群这些“老朋友”怎么办?
前不久,广东在省级层面推进新一轮经济地理格局重塑,惠州成为重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惠州不仅成为广东唯一在单市发展意见中被定位为“新增长极”的城市,也是唯一一个既不是万亿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省级副中心的“三非”城市。
惠州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去年,惠州GDP初算为5639.68亿元,位列全省第五位,前四位城市均突破万亿元。作为广东万亿元候选地,惠州显然“落选”。反观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的江苏,位列第五的常州,去年GDP突破万亿元。
在外界眼中,惠州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土地。惠州陆地面积约占整个大湾区的1/5,相当于广州、深圳、东莞三地土地面积总和,但土地开发强度只有11%左右,海域面积则是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的3倍多。
但要填补广东万亿级城市的“空白”,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光有“土地”显然是不够的,惠州又该如何探索产业发展新局面?
万亿目标
工业无疑是惠州最具代表性的标签。
相比当下的经济规模,惠州的工业表现尤为突出。早在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万亿元,成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元工业城市。据当地测算,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将进一步突破2万亿元。
聚焦细分行业,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惠州石油化工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是全省打造新增长极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惠州多次提出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产业集群,这一目标也写入了上述意见。而对比广东对汕头、湛江、佛山、东莞等地出台的相关文件,除东莞提出打造电子信息万亿产业目标外,其余城市均未有明确的万亿产业规划。
惠州瞄准万亿产业,底气何在?
数据显示,去年惠州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266亿元、34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按照规划,到2025年,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将分别达到8500亿元、6000亿元,为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高增长预期背后,同样受周期影响明显的两大产业,如今在惠州也呈现回暖迹象。
今年年初,珠三角多地经济数据呈现“开门红”,电子信息产业回暖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一季度,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增速同比高达18.2%,同比突然提升近15个百分点,扭转了一年多来略有下滑的局面。其中,深圳、东莞、惠州三地增长尤为突出,深圳、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6.7%、22.4%,惠州电子产业也实现了15.9%的增长。
广东省工信厅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兰爱青介绍,今年以来全球贸易呈现复苏迹象,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国家市场需求扩大,手机、彩电等消费电子市场国内外需求逐步向好。人工智能、卫星通信、折叠屏等新技术驱动产业迭代创新。在促消费、装备升级等政策推动下,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如果说电子信息产业是深圳、东莞、惠州三地共同的工业发展历史的代名词,那么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则更能展现惠州因产业而兴、伴随产业起伏而螺旋上升的独特历程。
惠州石化产业的关键抓手,是中海壳牌项目的实施。惠州市委第一书记邓华宣曾回忆,上世纪80年代,深圳刚与惠阳分离,设立经济特区,当时惠阳一度面临“没有工业”的发展瓶颈,而中海壳牌则在华南考察选址,对接东莞,惠阳大胆“抢”项目,由此有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说法。
然而“无中生有”之后,惠州的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原因,经过12年的谈判,中海壳牌项目才于2000年正式签约落户大亚湾;之后的10多年,由于后续缺乏大型石化项目,以及油价持续下跌,惠州石化产业也经历了数年的负增长。
2020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节点,今年以来,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恒力(惠州)PTA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等龙头石化项目相继开工,带动惠州石化产业再次迎来发展机遇期。
重构“底盘”
惠州“突破”的另一关键,在于与深圳的合作。
去年底《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实施,惠州被纳入其中。今年4月,《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4年要点》向社会发布,提出52条措施推动惠州深度融入深圳、融入湾区。对接深圳仍是惠州发展的重要优势。打造新的增长极,“支持惠州与深圳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强产业合作,加快打造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也是重点。
但从近期多条新闻报道来看,惠神通道的对接似乎慢了一步。
先是佛莞城际铁路即将开通运营时,惠州市交通运输局在回复市民咨询时提到,惠莞深城际铁路惠州段尚处于前期推进阶段,惠州与广州之间的城际铁路联通速度明显快于惠州与深圳之间的城际铁路联通;随后,深圳市发改委在回复网友咨询时提到,深圳地铁14号线延长线暂时无法开工,“深惠地铁”也暂时“搁浅”。
在此情况下,惠州必须通过做强产业,重构深莞惠合作的“基础”。
早在十几年前,时任惠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吴留成就曾分析指出,推动惠州参与深莞惠合作,关键在于惠州融入合作的战略。“只有吸引、接受辐射,才能实现有机融合,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单边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协同逻辑,恰恰是一种“双向流动”的产业逻辑。我们之前讨论过,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结方式与国际湾区不同,相较于硅谷通过渠道、大学等形成网络联结,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结更多的是产业联结,换言之,产业经济要素资源的配置需求对城市间的协同关系影响更大。
比如,即便深中通道已经建成通车,也不意味着深圳与中山的产业合作就能很快成型。胡刚近日到中山调研发现,那里已经设立了不少产业园区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但真正落地的项目相对较少,园区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也很高。他分析,目前深圳与中山的区域发展阶段仍以深圳为主,产业溢出效应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释放。
惠州在这方面也有所吸取。据当地媒体分析,过去惠州依赖深圳发展,执着于维持现状,在产业接续上处于劣势。即便深圳发展到一定阶段,制造业出现“溢出效应”,一些“三地一体”的制造加工型企业也没有选择惠州。
对于受援方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深圳理论上的“溢出”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延伸,而目前惠州已经找到了扭转过去失误的发力点。
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在惠州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一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正在惠州加速形成。原因之一就是深圳、东莞的比亚迪、欣旺达、拓邦电子等新能源电池产业纷纷将生产线转移到惠州,形成了当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惠州新能源电池产值达到1175亿元,成为惠州又一个产业增长点。
新的增长极
从广东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看,惠州此轮规划已不单单是既有的提振城市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目标。
继2020年《广东省绿色石化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三年之后,《广东省绿色石化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再度发布,如此高频率的文件出台,足见广东对绿色石化产业的重视程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生分析,原因之一在于,石化产品和石化材料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还涉及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国家安全领域。
比如高端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关系到广东省乃至全国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领域是否会“堵上”;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涂料与膜材料等直接关系到广东省乃至全国汽车、轨道交通、大飞机、新能源、无人机、船舶等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水平。
惠州可以成为整个大湾区制造业上游材料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在广东省五大石化基地中,惠州大亚湾是唯一的国家重点石化产业基地。2019年,时任惠州市委书记李奕伟提到,随着美孚、壳牌两大项目的实施,惠州石化新能源上游布局将基本完成80%,炼油能力将进入全球前10。
在他看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装备,一个是原材料。珠三角作为广东的制造业基地,在这方面也存在短板,惠州要在化学原料药发展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联动全省石化产业”,惠州的“新增长极”定位还包含更多的内容,比如在材料、能源等领域赋能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挖掘新的增长动力。
同样,同样受到外界关注的是,惠州能否转变既有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寻找内生增长动力?
与珠三角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不同,惠州更倾向于依托本地国企,引进大项目,构建现有的产业体系。在胡刚看来,如今惠州更需要想办法吸引创新型企业,而不是接手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项目,在现有的“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框架中寻找新的突破。
他举例称,在硅谷,很多创新型企业倾向于在旧金山以外的湾区城市扎根,这些城市的创业成本较低,可以解决创新型企业前期的资金问题,而且不同于大城市的景观环境特别受创业者的青睐,进而有助于创业文化的形成。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把广深科创走廊看作广东创新发展的“第一岛链”,那么惠州则处在“第二岛链”,对刚孵化的成长型创新企业更有吸引力,关键要研究如何打通与“第一岛链”的连接点,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惠州集聚、活化。
每日经济新闻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