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一家中小型券商投行部中层经理后,程敏决定辞职,跳槽到一家大型券商的资产管理部。
“投行业务周期也比较长,如果一段时间IPO收紧,那当年的业务就得往后推。”在她看来,保险代理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科创板试点以来,资本市场近5年来逐步走向全面注册制,头部券商一度迎来IPO“大时代”,投行纷纷招募扩充保险代理人队伍,与前几年投行业务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
但当前,受经济周期、市场下行、IPO暂时收紧等因素影响,投行陷入周期性困境。
投行人士李原表示,当前环境下,投行不降薪就要面临损失,降薪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在这波券商裁员降薪潮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投行,如果手上没有项目,就可能面临调动或者裁员。”资深证券业内人士张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逻辑很简单,经纪收入减少,就要控制成本支出。一般券商会先通过降薪渡过难关,如果困难依然存在,就先裁掉不能通过创收养活自己的员工。通常公司的底线就是要求员工收支平衡。”张明说,目前券商内部政策全面收紧,差旅费、营销费等都要控制成本,尽量节约。感觉这是史上最严的一次。
在李元看来,投资行业本身确实需要停下来,进行整顿和规范,因为这几年发展太快,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此背景下,一些投行家主动离职、转行,寻找出路成为投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投行在发掘优质IPO企业、严控风险的同时,正计划加强并购业务发展。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投行需要提升全业务链服务能力,才能走得更远。
投资银行家从忙碌转为空闲
罗旭在大型券商工作十余年,做过投行、资管,用他自己的话说,年纪够大了,可以算是“投行老手”了。但近两年,他觉得投行越来越难做了,他的感觉是“越来越严,越来越难”。
“投行业务的周期性非常明显,前几年IPO工作量很大,承销费也随着募资额的增加而增加,大概三年一个周期。”他表示,2020年左右做IPO业务的时候,自己非常忙碌,每天都在赶工,准备递交材料,赶进度。做IPO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尤其是参与申报过程的时候,但也有充实感和收获感。
程敏也回忆说,前几年保险代理人的门槛降低了,不再要求必须担任过项目协办人,只要通过保险代理人考试,就能进投行,因此保险代理人的数量大幅增加,资格价值也随之下降。
罗旭从2021年开始感受到IPO收紧。“有些行业被限制上市,2023年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他表示。
2023年年初,IPO被传出“红黄灯”行业限制,年中受理申请数量开始减少。在全注册制实施前夕,当年1月,市场曾传出主板上市审核将设置行业“红黄灯”的消息。证监会对核准制下的主板申请设置行业限制,明确食品、防疫、白酒等“红灯行业”不能申请,家装、电器等“黄灯行业”只有龙头企业才能申请。
2023年2月,A股市场实行全额注册制,IPO上市热潮并未如预期般到来,同年7月,A股市场仅有1家新股获准IPO。
“去年我们有一个净利润4000多万元的项目,想申请创业板,但被劝退了。”当时,罗旭发现创业板上市难度很大,科创板也更加看重“硬科技”,整体上市“门槛”愈发严格。
2023年8月18日,证监会宣布将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维护IPO和再融资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控,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均衡发展。随后,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又明确将分阶段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
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自2023年8月27日新政实施以来,投行IPO及再融资申请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时在审项目退出率大幅上升,给投行业务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行业正处于周期性衰退
随着IPO发行节奏暂时收紧,投行也面临周期性的困难。
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去年7月以来,上交所、深交所新受理IPO申请数量均大幅下降,分别受理18只、15只申请;北交所新受理上市申请数量达105只,但与去年同期(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11日)的136只申请相比,下降了23%。
今年上半年无论是新股受理还是会审进程都处于停滞状态,这期间虽然IPO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但也给投行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压力。
今年4月出台的新“国九条”明确规定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扩大在审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范围;将上市前突然“清仓式”分红等情况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严监管分拆上市等。随后,证监会修改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沪深交易所也对发行上市相关规则作出相应修改。
随后,证监会于6月19日推出“科创板八条”,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完善科技型公司精准识别机制,为并购重组提供更大支持。
“除证监会和交易所修改规则提高上市标准外,监管层并未传达其他附加上市条件和上市标准。但在实际审核中,对主板大盘蓝筹定位的论证、对创业板‘三创四创新’的理解、对科创板硬科技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投行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行业研究论证。”一位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投行高管唐云观察发现,现阶段各大投行均已大幅提升IPO项目审核标准,将项目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现阶段我们在选择项目时,除了要满足硬性上市标准外,还需要将拟上市企业与对应行业的在审项目进行对比,在经营业绩、市场前景、科技含量等方面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唐云表示,财务真实性的核查也更加严格,比如对于营收核查,除了常规的核查证据,还需要更充分的客观依据;对违规担保、资金占用、报告期内表外收付款等违规行为的容忍度降低,对于屡禁不止的违规行为,需要特别关注,扩大核查范围、延长检查时长。
新规强调严格发行上市准入,提高各行业公司上市门槛,导致不少公司推迟上市计划。据唐云观察,新规出台对拟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从发行审核到信息披露,再到合规成本、风险管理,拟上市公司需要全面调整优化策略,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
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145家证券公司2023年实现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480.03亿元,同比下滑17.8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43家上市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费用净收入合计67.44亿元,同比下滑35.89%。其中,33家证券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家证券公司降幅超过50%。
出路又在何处?
IPO愈发严格,投行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但程敏也觉得“痛”是必要的,当下,投行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从以往的经验看,投行业务要想度过低谷期,需要保持稳定的人才队伍,紧跟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业务重点和资源布局。”唐云表示。
投行也在调整“航向”,如在坚持前期服务和全流程服务的前提下,灵活调整项目申请时间;也在转变定位,发展“新质投行”,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积极挖掘新质生产力或具有新质生产力潜力的企业。
6月下旬出台的《科创板八项措施》明确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重组,政策给出了利好,投行们也看到了一些明确的业务方向。
“在并购标的方面制度约束得到一定放松,对券商科创板并购业务起到了提振作用。”一位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随着IPO业务收紧,券商可以转向科创板并购业务。
在保证项目质量、严控风险的基础上,唐云把目光转向并购重组。据他观察,2024年以来,公开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较去年大幅增加,各项政策也提出多措并举激活并购市场。
当然,发现“好”的公司依然是唐云的主攻方向。
“这就需要投行人员对相应的行业、细分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对企业未来价值判断的灵敏度。”唐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单纯依靠投行业务体系的“行业专业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证券公司的研究资源、销售资源和投行业务体系的有效协同,基于行业研究能力发现企业价值,实现合理估值定价,提升销售能力,调动整个公司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
“IPO和再融资放缓是暂时的,除了IPO和再融资,企业还会有其他的资金需求,即便暂时没有这些需求,留住这些客户也是至关重要的。”李原认为,投行需要和客户一起成长,而不是把客户当成一个项目,然后就去做下一个。从上市到减持、增持、交易、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并购重组、海外扩张、提供资金或者组织财团等等,都可以是券商的服务范围。
在李远看来,经济有周期,监管有周期,但服务好全链条的优质公司才是根本。“服务好一家上市公司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东、客户、供应商、高管、子公司、产业链等都可以成为投行乃至整个公司的服务领域。只有优质的投行才能提供全链条的资本市场服务。”李远说。
(本文张明、李源、程敏、罗旭、唐云均为化名)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