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中小险企如何更好地防范利差风险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人寿保险随着保险行业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出炉,今年一季度寿险经营整体前景也浮出水面。

与2023年一季度的背景不同,疫情防控过渡期,3.5%增量终身寿险热销,银保渠道沸腾,2024年一季度人身险行业渠道端严格执行“保险银行统一”。 ”,产品端预定利率下调,资产端持续承压。

据公开信息统计,76家寿险公司一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99.45亿元,同比增长7.5%。 虽然行业整体利润实现正增长,但大部分来自龙头保险公司的贡献。 中小人身保险公司大规模亏损的局面仍未扭转。 一季度,多达40家保险公司净利润为负。 实际市场情况可能比情况更为严重,因为许多真正的“问题企业”长期没有披露经营数据。

事实上,中小保险公司大规模亏损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低利率、投资环境不佳、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外,还与不少保险的激进风格有关。公司近年来积累了大量高额预定利率、高额保单结算利率,与推高负债成本不无关系。

同时,在低利率环境下,750天国债平均收益率曲线正在下降,这也将要求保险公司按照考核标准拨备更多准备金,导致利润进一步下降。 此外,还有部分保险公司理赔支出较大,到期赎回产品集中,影响当期利润。

在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中小保险公司如何更好地防范价差损失风险,在这一轮转型中顺利“生存”,成为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头部排行榜《个人战斗》

规模增长率分化加剧

每年一季度是人身保险公司开门红、夯实年度经营目标的关键时期,2024年一季度也不例外。 而且,受2023年10月出台的强调“保险公司不得大幅提前收取保费”的监管政策影响,不少保险公司选择在今年1月“开门红”。 但由于银保渠道“保银合一”阵痛尚未消退,今年一季度人身保险行业整体保费增速放缓。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身保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1.6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1%,环比下降3.76个百分点从去年同期来看。

具体到各保险公司层面,一季度共有8家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其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稳居第一、第二位,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376.38亿元、1733.02亿元。 其次是太保寿险,本季度保险业务收入916.8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四的泰康人寿与中国太平洋保险竞争激烈。 前者保险业务收入851.96亿元,仅落后后者约65亿元。 后续可能稍稍发挥影响力,就会威胁到中国太平洋人寿的地位。

泰康人寿背后,是正在向“一流保险公司”迈进的中邮人寿。 一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36.58亿元。 其次是太平人寿、新华保险和人保人寿。 一季度三公司保费相差不大,分别为579.44亿元、571.93亿元和545.18亿元。 此外,阳光人寿、友邦人寿也跻身一季度保费公司前十名,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25.63亿元、258.81亿元。

显然,一季度保费前10名的公司普遍被“老七”寿险公司和龙头上市险企占据。 强者强弱的格局日益加深,但排名结构却呈现出互相追逐的趋势。

从保费增速来看,一季度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正在悄然发力。 比如刚刚运营两年的国民养老,一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17亿元,同比增长1675.7%。 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增速超过100%,其中国宝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汇丰人寿、华贵人寿增速分别达到378.51%、148.24%、106.79%、103.1%。

保险公司

《一智保险》注意到,虽然银保渠道正处于实施“银保合一”的阵痛之中,但一季度大部分银行险公司增速并未放缓,普遍保持两位数增速。 。

数据显示,信诺人寿、农银人寿、中国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分别达到53.35%、41.78%、49.21%。 此外,交银人寿、中邮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增速也超过19%。 仅中信保诚人寿和光大永明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中光大永明人寿同比下降15.96%。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保险公司经营的分化。 一些合资银行保险公司在以往稳健作风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有的则积极缩减规模以适应新时代的转型步伐。 。

包括上述光大永明、中信保诚人寿在内,一季度共有21家寿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保险公司。 其中,同比跌幅超过10%的有11家,寿险龙头新华保险跌幅达11.7%。 华惠人寿、小康人寿跌幅也较大。 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分别负增长47.73%和90.4%。

40家企业净利润“亏损”

中小保险公司生存困境加深

从核心净利润指标来看,今年一季度,在人身保险行业负债端深化转型、资产端持续承压的环境下,多数保险公司未能盈利。 数据显示,一季度,76家寿险公司净利润合计约为599.45亿元,同比增长7.5%,较去年同期增加约41.8亿元。 尽管行业整体利润在增长,但细分到保险公司后,却是赚得少、亏得多。 共有36家公司盈利,40家公司亏损。

在实现盈利的险企中,龙头险企成为一季度赚钱主力。 其中,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净利润双双突破100亿元、239.67亿元、201.76亿元。 太保寿险净利润为95.94亿元,其次是新华保险和中邮人寿,当期净利润达到45.89亿元。 27.54亿元。 此外,阳光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健康一季度净利润也突破10亿元。

纵观40家亏损人身险公司,一季度亏损总额达113.7亿元,且大部分为中小型实体。 其中,损失超过10亿元的保险公司有4家,分别是人保人寿、英达人寿、建信人寿和泰康养老,损失分别为13.12亿元、12.91亿元、12.53亿元和11.84亿元。 此外,中信保诚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也遭受了超过6亿元的损失,分别达到8.08亿元和6.24亿元。

对于人身保险公司利润低、亏损高的原因,投资端的压力显然是影响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相关媒体统计,一季度76家保险公司中,仅有27家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持平或小幅上升,48家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

此外,今年一季度,社会生产生活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恢复正常,补偿支出也大幅增长。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身保险公司赔付支出4798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9.4%。

另有专业分析指出,由于750日国债平均收益率曲线下行,部分保险公司加大了准备金计提力度,这也影响了当期净利润表现。 例如,中信保诚人寿在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解释称,2024年一季度,受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下行影响,保险合同责任准备金增加是导致保险合同准备金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利润减少。 一。

海通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也分析称,利率下降影响保险公司的准备金计提,从而影响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 保险公司的准备金计提受贴现率因素的影响。 利率下降会导致贴现率下降,导致计提准备金增加,导致税前利润减少。

资产负债匹配成必修课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保险公司

不可否认,中小保险公司大规模亏损的尴尬已经不再是短期问题。 例如,2022年71家寿险公司中,有31家为亏损公司; 2023年74家寿险公司中,35家为亏损公司; 到2024年第一季度,亏损数量已扩大至40家。

熟悉保险行业的人都知道,保险公司主要靠死利差、费差、利差赚钱。 死亡蔓延主要是根据经验寿命表计算的,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费差和利差已成为影响保险公司利润的关键因素,与之相对应的是潜在的费差损失和利差风险。

事实上,在利率下行、投资收益减弱的背景下,为了防范行业经营风险,去年以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大力引导行业修复或对冲利率损失和费用损失的风险。 典型措施是,在手续费较高的银保渠道,严格执行“报银统一”。

据国家金监局相关人员在2023年第三季度银行保险业数据信息发布会上透露,银保渠道佣金费率较前期平均水平下降约30%。 《A智能保险》获得的行业通讯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行业通讯收取的银保新单期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2%,足见银行保险的实力。实施“银保一体化”政策。

2024 年 4 月 18 日

从一季度银保的兴衰,就可以看到“银银合一”带来的阵痛! 如果增长率下降,价值能上升吗?

除了银保渠道实行“报银合一”外,监管还明确个险、代理渠道实行“报银合一”,更好降低保险公司责任成本。 可以说,2024年保险公司责任端降费已成为主基调。 在解决负债端成本控制问题的同时,可见监管也在重点防范价差损失风险。 其中,产品端的“降息”成为重要抓手。

去年,监管引导各类寿险公司调整产品利率。 2023年7月31日前,普通产品预定利率上限由3.5%下调至3%,分红保险预定利率上限由3%下调至2.5%。 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也由3%下调至2%; 2024年初,监管部门还向多家人身保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自2024年1月起,万能险账户结算利率不得高于4%。 %,6月份后将进一步下调至3.8%和3.5%两个上限水平,其中一些规模较大、风险处置机构需下调至不超过3.5%。

今年3月,市场消息传出,根据监管部门最新指导意见,对万能险和分红险业务风险进行警示,要求大部分企业万能险结算利率不超过3.3%,实际情况分红保险的红利水平也要求降低到与万能保险相同的水平,甚至更低。

不过,虽然目前的责任成本在监管指导下可以得到控制,但中小保险公司过去发行的预定利率和保证利率较高的大规模存量储蓄理财产品无疑是悬剑。达摩克利斯。 。

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军在文章中提到,根据行业普遍测算,目前中小型寿险公司的综合资金成本在5%左右,远高于目前的实际投资率的回报。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回报仍能覆盖高额成本。 但近年来,利率快速下降,股市表现不佳,非标利率爆发式增长。 利差问题凸显。

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下,中小保险公司如何克服危机,稳步解决历史遗留的利率损失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以时间换空间,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将成为中小保险公司确保“生存”的必修课。

杨军建议,现有存量不能动,只能用增量思维。 在当前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发行预定利率较低的新保险产品来降低平均负债成本。 当前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是低成本扩张的好时机。 而且,中国寿险业确实还有规模增长的空间。

华泰证券也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利率长期下跌,保险公司也并非束手无策。 保险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 长期资产和负债为保险公司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但穿越加息周期需要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不断降低利率下行周期的负债成本。

其他保险公司纷纷表示,期待调整偿二代二期规定,以减轻750曲线的下行顺周期压力。 目前,终身寿险等长期产品积累的大量剩余边际无法对冲利率风险,导致当期利润损失的同时需要摊销长期积累的剩余边际。 目前的财务业绩与行业积累和发展前景不匹配。 因此,建议加强受贴现率曲线影响的逆周期措施,减少当前行业利润与长期趋势的错配。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来说,管理好资产和负债并不容易。 如何平衡增量与库存、规模与质量,控制发展节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考验。 高管层的智慧、监管层的决心、行业的执行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