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公司回归以养老保险为主业,持续压缩个人短期理财业务,目前已基本完成。
据悉,养老保险公司2023年将继续压缩“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业务”(以下简称“个人养老业务”)规模2300亿元以上。长江养老完成降压后2022年,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嘉嘉养老均完成了2023年的降压。相比2020年巅峰时逾万亿元的规模,养老险公司个护业务将仅有6家左右。到2023年底还剩10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个人护理业务早已不再是养老保险公司的重点业务。 削减尚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存款和其他业务到期后无法提取。 今年以来,该业务规模进一步缩小。 目前,养老保险公司已聚焦长期业务,养老特征明显。
压降目标基本完成
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养老保险公司个人护理业务原则上须在2023年底前完成库存清理。国内10家养老保险公司中,有6家此前已推出个人护理业务,其中长江保险公司River 已于2022年完成减持。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另外五家养老保险公司中,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也完成了2023年个人护理业务的减持。截至2023年底,仅有两家养老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国寿养老和太平养老仍有少量个人护理业务,现有规模分别约为40亿元和19.96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相关人士获悉,2023年底个人护理业务仍会有少量,主要是部分业务资产尚未到期,到期后将退出并完成减持他们的存在。 太平养老一位高管表示,公司个人护理业务的一笔存款已于今年2月到期,到期支取意味着减持已经完成。
三年压力下降超万亿
总体来看,上述六家养老保险公司通过监管用了三年时间,个人护理业务的压力已基本化解。 其中,个人护理业务2021年将减少5000亿元以上,下降约50%。 2021年至2023年三年,养老保险个人护理业务合计削减规模将达到1.1万亿元。
回望2020年底,养老保险公司个人护理业务处于巅峰,总计超过万亿元。 其中,国寿养老、平安养老、长江养老最多,均在千亿元; 太平养老、嘉嘉养老、泰康养老也各有数百亿元。
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之所以在这几年获得快速发展,与当时的大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环境有关。 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种“婴儿”产品流行的时期。 该产品为客户带来稳定的收入,也是养老保险公司管理费收入的来源。
然而,该业务一直面临着不确定性。 尤其是资管新规出台后,作为以稳定固定收益为主的资管业务类型,面临着净值转型的压力。 同时,其期限短则3个月,长则1至3年。 虽然名为“养老金”,但并不符合养老金融产品的特点,在养老金融标准的发展下也面临着转型。
2021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要求养老保险机构清理、缩减不具有明显养老特征的业务,终止或终止经营养老保险业务。剥离与养老金无关的保险资管业务。 清理现有短期个人护理业务的压力下降。
根据要求,养老保险公司应按照稳定有序、维护客户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继续削减和清理现有个人护理产品。 2022年6月30日前,及时停止相关产品新增客户,原则上2023年底前完成现有业务清算。
转向“养老”属性突出的业务
个护业务的下滑也伴随着养老保险公司的转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12月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养老保险公司要聚焦养老保险主业。
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养老保险机构重点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具有养老属性的年金保险、人寿保险、长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商业养老金; 养老基金管理等,强调业务的“养老属性”。 长期”等特点。
一种新业务是自保商业养老保险。 2022年,国民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太平养老、平安养老、佳佳养老均已获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并已上市销售。
此外,人保、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国民养老四家养老保险公司也获批创新养老保险业务——商业养老金,将于2023年开始试点。该业务包括养老金账户管理、养老金规划、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服务,可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多样化的养老金需求。
商业养老金试点一年来,四家养老保险公司均已开展业务,累计开户超过59万户。 记者此前了解到的行业交流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商业养老业务规模约为180亿元。 在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和养老金业务三大支柱的背景下,一些领先的养老保险公司对商业养老金业务寄予厚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