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股泡沫尚未完全出清,股市能否迎来转机?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1、市场估值两极分化:赛道股泡沫尚未完全清除,小微股估值泡沫严重,部分低估值蓝筹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在2022年底展望2023年行情时,我以白酒行业为例,认为赛道股估值虽然大幅下跌,但仍处于高位。 “从估值水平来看,16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有14家市净率高于5倍,6家市净率高于10倍。具有显着竞争优势的行业,净值比高于10倍是可以理解的,一个行业大量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净资产的十倍以上,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有就是这个行业的估值水平有问题,泡沫太大了。”

继2022年大幅下跌后,以白酒股为代表的赛道股在2023年将继续暴跌,尤其是那些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二三线白酒股,比如酒鬼酒,2022年跌幅达35.1%。 2023年暴跌46.97%; 股价从最高点276.89元暴跌至目前73.15元。 目前赛道股的下跌已经从之前的估值下滑转向业绩下滑。 一些上市公司在炒作股价的过程中,往往会夸大业绩,以配合股价的上涨。 随着股价大幅下跌,业绩也出现下滑迹象。 真相是,酒鬼酒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超50%。 我个人认为,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操纵往往伴随着业绩操纵。 相当一部分前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赛道股都有注水业绩的可能。 随着炒作周期的结束,他们的业绩也面临着缩水的考验; 轨道股近两年大幅下跌,估值泡沫尚未完全清除。

另一方面,随着赛道股泡沫破灭,以量化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转向炒作中小盘股。 目前,以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为代表的大盘股指数在连续三年下跌后,已跌破或接近2018年收盘点; 以中证1000和中证2000指数为代表的中小盘和中微盘股票较2018年末分别上涨32.89%和59.40%。

表7 2023年部分成分股指数较2018年底涨跌幅

统计显示,以沪深2000为代表的小盘股的大幅上涨并不是基于业绩和盈利能力。 沪深证券交易所小盘股盈利能力明显低于大盘股。 2022年,上证50和沪深300成分股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32%和10.93%。 沪深1000成分股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7.18%。 中证2000成分股没有相关统计数据,但根据个股财报分析,应该低于中证1000成分股。

表8 部分成分股指数平均市盈率和平均ROE(%)

小盘股和微盘股的盈利能力明显低于大盘股,但估值水平明显高于大盘股。 目前上证50和沪深3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分别为9.19和10.85,均处于历史低位,而沪深20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高达68.24倍,远高于大盘股的估值水平。

2023年底,沪深20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将高达68.24倍。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估值水平? 2000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已超过900家。 在经历了1999年至2000年的大幅牛市后,2000年底900多家A股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66.12倍; 随后,A股市场经历了2001年至2005年五年的熊市,上证指数从2000年底的低点2073点跌至2005年的低点998点。沪深2000指数成分股市盈率为68.24倍,高于2000年牛市高峰时沪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 如此高的估值水平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炒新股、炒小股、炒股在A股市场由来已久。 近两年,随着赛道股泡沫破灭,大量资金涌入小盘股、微盘股进行炒作,估值水平明显高于大盘股。 市场结构性泡沫依然巨大。

虽然小微股估值泡沫严重,但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股估值却处于历史低位。 目前沪深300的市盈率低于2005年6月上证指数1000点时的估值。 估值水平,但高于2013年6月的估值水平。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机构炒作的赛道股中部分大盘个股估值较高。 其他相当多的低估值蓝筹股估值水平已低于2013年6月的估值水平,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现金股息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

表 9. A 股市场主要指数当前估值水平与历史低估值水平比较

2.国内证券市场历史上几次流动性危机的回顾与分析

国内证券市场30多年的历史中,曾多次出现流动性危机。 2004年3月、4月,交易所国​​债市场大幅下跌,部分100元面值的中长期国债价格从100多元跌至70多元。 国债是财政部发行的,违约风险为0,价格跌至70多元,是典型的流动性危机造成的。

2004年交易所国债市场崩盘的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场做市商的崩盘。 从随后几年相关财经媒体的报道来看,当时的上海首富周正毅控制的农开集团控制着四家上市公司,并通过其控制的福友证券挪用了38亿元的国债。上海农村信用社,募集资金进入二级市场控股多只股票; 唐万新控制的德隆集团控制着3家上市公司。 德隆集团与多家券商、上市公司签订国债委托理财协议,私下承诺每年10%的保证收益,而国债的票面利率一般只有3%左右。 事实上,国债委托理财只是一些机构的融资工具。 大量国债通过回购融资流入股票市场,用于股票市场的交易。 股市经历了持续多年的熊市后,德隆集团等强势市场股票纷纷崩盘,相关国债被迫清算。 短期内,市场资金供需失衡,价格大幅下跌。 其他持股机构受恐慌情绪推动,纷纷跟随下跌。 之后,市场陷入股票和债券双双流动性危机,部分国债价格跌至70多元。

图2、03年国债(三)历史走势图

从后来一些对当年证券市场的回顾性分析文章来看,2003年至2005年监管部门对券商进行全面整顿后,中央汇金向部分券商注资,成为这些券商的控股股东,借了大笔钱。 资金给这些证券公司,然后证券公司购买二级市场股票; 政策还鼓励部分机构投资者借入资金入市增持股票; 另一方面,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提供了股改对价(基本按照10:3的比例送股),增强了股票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随着增量资金的流入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股市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掀起了疯狂的牛市。

类似于2004年的债券市场流动性危机曾在2011年和2013年发生过。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央行连续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17%提高至21.5%,存贷款基准利率五次上调。 2011年8月末,央行发文要求将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范围。 预计冻结银行资金相当于提高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三倍。 2011年9月,债市遭遇历史最大跌幅,股市遭遇年内最大跌幅,民间高利贷崩溃,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

本轮债市崩盘以城投债为主。 100元面值的城投债已跌至70多元。 当年的城投债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隐形担保。 债券发行人与地方政府签署BT项目回购协议相当于地方政府债券,不存在违约风险。 债券价格大幅下跌是由流动性危机引发的。 2011年9月,媒体频频报道江浙特别是温州企业主因高利贷倒闭、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情况,凸显了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

本轮流动性危机影响了实体经济运行。 为化解危机,中央迅速出台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并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市等地方政府开展自筹融资。 债务试点。 此后,央行先后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此后两个月,部分暴跌至70多元的城投债价格反弹至90多元,2012年更是涨至100多元面值。

图3 城投债10红投02债券2011年走势图

2013年6月和2013年底、2014年初,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资本市场经历了两轮“钱荒”。 证券市场再次出现股票和债券双杀,部分企业债跌至70多元。 上证指数2013年6月跌至1849点,2014年3月再次跌破2000点,跌至1974点。

2014年,央行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修改《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打破刚性兑付,市场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 2014年初,市场仍深受“钱荒”困扰。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市场迅速从“钱荒”时代转向“资产荒”时代。 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A股市场掀起疯狂牛市,上证指数从2000多点上涨至5000多点。

3、资金内紧外松,未来一两年股市可能出现反转。

当前股市的流动性危机主要是市场本身造成的,与2004-2005年的市场类似。 与2005年不同,当前货币政策总体宽松。 2023年以来,我国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存款利率也持续走低,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在流动性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债券市场却总体运行平稳。 因此,目前的流动性危机只发生在股市。 从资金角度看,场内资金短缺,场外资金充裕。 股市资金面内紧外松。

证券市场的历史经验表明,在流动性危机下,证券价格可能会严重偏离其价值并大幅下跌。 无风险国债虽然票面上写着100元,但仍有可能跌至70多元; 没有到期日,未来的回报也不确定,人们对股票价值的分析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在流动性危机期间,其价格可能会跌至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水平。

从国内证券市场历次流动性危机后的历史走势来看,每轮危​​机后市场都会出现大幅上涨。 跌幅越大,后续涨幅也越大。 2011年、2013年多次证券市场流动性危机都是由货币政策收紧引发的。 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流动性危机得到解决,债券价格回归正常水平,股市也出现大幅上涨。 2004年至2005年的流动性危机主要是资本市场本身造成的。 2005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和推进以及政策持续推动资金流入市场,股市在随后两年经历了一段疯狂时期。 牛市行情。

当前股市在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低迷之后,股市的资金面能否得到有效改善,摆脱当前的流动性危机,走出牛市?

当前支撑市场走强的积极因素包括:

(一)货币政策宽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债券市场运行平稳,资本市场不缺钱,但股市缺钱;

(二)政策方面鼓励长期增长。 2023年7月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包括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 政策面资金继续通过ETF基金流入股市。 中央汇金及部分央企股东持续增持四大银行及部分央企。

(3)低估值蓝筹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一些低估值蓝筹股的估值已低于2013年十年前市场低点时的估值,也明显低于2005年上证指数千点时的估值水平。 历史低点。

(四)疫情三年多后,经济基本面有望稳步恢复,上市公司基本面有望改善,低估值蓝筹股投资价值进一步提升。

不利于市场走强的主要负面因素包括:

(一)市场结构性泡沫尚未清除,中小盘股估值处于高位。

(二)新股IPO、增发和再融资继续进行; 注册制放开IPO发行价格,加大融资力度。 由于当前市场的结构性泡沫依然巨大,市场缺乏自发调整IPO发行节奏的功能,除非通过行政手段暂停IPO发行,否则新股IPO高价集资的行为不会停止在其自己的。 新股IPO、增发和再融资将继续从股市吸纳资金。 提款。

(三)券商融资余额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前几轮熊市都伴随着杠杆降低、券商融资余额下降。 2015年股灾后,券商融资余额从2015年5月的2.07万亿元下降至2016年5月的0.83万亿元。2018年熊市期间,券商融资余额从2015年5月的1.07万亿元下降。 2018年初至2019年1月为0.72万亿元。2023年8月,作为救市政策的一部分,政策放宽了券商融资保证金比例。 市场下跌期间,券商融资余额不降反升。 2023年12月,证券公司融资余额从2022年末的1.44万亿元增至1.58万亿元,当前证券公司融资余额处于较高水平。 一旦未来市场进一步下跌,触发融资清算线,可能会导致市场大幅下跌。

图4 近一年来券商融资余额变化趋势图

图5 2014年以来券商融资余额变化趋势图

个人认为,当前股市的持续疲软主要是由于股市的流动性危机。 股市能否走强,取决于股市的资金面能否改善,即流入股市的资金能否持续大于流出股市的资金。 如果资金流入不足,股市很可能继续下跌,引发券商融资单的平仓以及恐慌性抛售的出现,导致股市深度下跌。

另一方面,如果流入股市的增量资金继续大于流出,带动股市继续上涨,产生赚钱效应,那么由于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充裕的场外资金,股市的赚钱效应可能会吸引市场。 大量外部资金流入股市,股市可能会出现类似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的疯狂牛市。

从资金流入来看,目前短期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是政策驱动的资金。 资金流入股市的规模取决于政策支持的力度。 从资金流出的角度,可以观察新股IPO、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否会暂停、是否会出台更严格的大小非减持限制政策、是否会出台更严格的限制政策等。暂停上市公司大小非融资持股减持一段时间。

如果股市进一步大幅下跌,那么上述影响市场资金的因素很可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包括加大救市力度、推动更大规模的救市资金入市、暂停IPO和再融资等。的上市公司。 引入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2023年下半年,政策开始救市,政策底部已经显现。 一般来说,政策底部出现后一年内市场就会发现市场底部。 2005年1月24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2‰降至1‰。 2005年6月2日,上证指数触底于99​​8点; 2008年4月24日和9月19日,证券交易印花税从3‰两次下调。 先降低至1‰,后单边征收调整至1‰。 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触底于1664点。

2023年8月28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下调至0.5‰,并出台一系列配套市场救市政策。 A股市场是政策市场。 从A股市场的历史来看,政策最终将主导市场走向。 从市场走势来看,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均出现连续三年下跌,为成立近20年来首次。 年度持续下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从市场估值来看,低估值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已低于2013年十年前市场低点时的估值水平,并显着低于2005年上证指数时的估值水平。达到1000点。 综合以上因素,我个人认为未来一两年A股市场有望在政策推动下见底。 考虑到当前货币政策宽松,场外资金充裕,一旦市场持续上涨并产生获利效应,可能会吸引大量场外资金继续涌入股市,从而造成一轮的疯狂牛市。 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出现深度下跌并向下挖掘,则可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十年一遇的投资机会。

熊市的结束就是牛市。 尽管我们的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毫不怀疑我们的市场还会出现另一个牛市。 关键是要在熊市中生存下来。 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看到牛市。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