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多位私募投资者了解到,量化交易限制放松导致交易量增加等说法不够严谨。 前期,沪深交易所已针对个别机构的异常交易行为采取监管措施,而非限制销售。 此外,备受关注的DMA业务也呈现收紧趋势。 业内人士透露,后续在杠杆率、规模等方面的控制将会相对严格。
业内人士表示,量化投资作为一种交易模式,应该纳入监管。 多位量化私募坦言,近期优化了公司策略和风控体系,避免短期内震荡交易和净抛售。
关于放宽量化交易限制的传言与事实不符
2月28日,两市A股成交额约为1.36万亿元。 “量化交易限制放宽导致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的传闻不断在市场上发酵。
对此,记者采访机构了解到,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在此前市场波动加剧的过程中,沪深交易所及时进行了跟踪和动态管理,严格发现和控制了一些异常交易行为。但这并不是市场理解的限售,而是内部的监管行为。”将市场交易量的增长完全归因于量化是不够科学的。 上海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坦言。
2月2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相关媒体报道回应记者提问表示,股市涨跌是规律,股市买卖很正常。 。 监管部门不干预正常的市场交易,依法保护投资者公平、自由交易的权利。 他们将依法依规坚决打击扰乱市场交易秩序等违法行为。 近期,沪深证券交易所已按照规定采取监管措施,规范个别机构的异常交易行为。 这是履行交易监管职责的措施,并非限制销售的措施。 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完善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有效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DMA业务正处于“魔咒”之下
除了量化交易限制之外,近期DMA业务收紧的消息再次传出。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收紧是趋势,尤其是DMA产品的杠杆率和外部募资会更加严格。 上周,一家私募股权公司收到一家券商的通知,要求管理人不得增加新的DMA额度。 沪深交易所均表示,将加强对杠杆产品的监控和监管,防止短期内发生踩踏事件。
上海一位信托行业人士直言,去年以来,不少私募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开放DMA产品认购,杠杆倍数高达4倍,DMA规模一度增至2000亿元以上。 存在固有的合规风险和投资者适当性风险,收紧此类业务有利于防范尾部风险暴露。
量化私募加班优化策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量化私募公司已经在策略优化上有所行动。
世纪前沿表示,通过对近期市场状况的分析和观察,公司调整了风控模型,并适当收紧了模型的波动性约束。 卓智基金还表示,针对各种极端市场条件下的风控优化问题,研发团队在春节假期期间进行了密集的战略迭代开发,完成了多个产品线的战略升级。
灵均投资也在近期内部通讯中表示,将继续加班加点,在战略层面做出以下改进:
一是明确产品线定位,坚持长期投资方针。 由于量化行业竞争激烈,短期排名备受关注。 当业绩面临压力时,他们之前会在产品线中追随市场风格趋势。 但经过审视和反思,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可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毕竟,市场风格总会出现周期性反转。 因此,公司对不同产品线的定位会更加清晰,对风格约束的控制也会更加严格。
二是更加注重挖掘不同指数成分股内部的超额收益,尤其是此前发展相对欠缺的大中型市值股票。
三是升级交易风险控制。 一方面,调整交易模型的参数,保证买卖进度尽可能贴近市场交易曲线,避免短时间内出现震荡买卖和净卖出; 另一方面,加强实时盘中监控,便于提前发现问题并人工干预解决。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