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占据线下辅导班付费部门的中产妈妈们,如今纷纷转向二手平台购买家教:
单价99元,聘请985的医生陪孩子写作业一小时。
可以选择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各名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强科考试成绩有时可以接近满分。
而且,它们的价格从每小时59元到199元不等。翻遍二手平台上的相关陪护服务,单价300元以上的辅导服务少之又少。
同样的师资力量,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一对一线下辅导班,每节课的费用在300元到500元之间,高级三级老师的辅导价格甚至高达1200元/小时。
关键是,即使家长要花钱,也得排队或者找熟人走后门。
享受了高性价比的博士生辅导后,中产妈妈们再也没有回头,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只是偶尔,他们才会看着这些99元/小时的研究生简历,陷入疑惑:
让孩子成为名校毕业生,然后呢?
01 中产妈妈流行在二手平台找家教吗?
育儿消费降级风潮首先冲击二手平台。
在这里搜索辅导,你会看到一个撕裂的宇宙:
一方面是超名校,另一方面是超低价。
在这里,北大、清华、复旦、中国人民大学的优秀学子,都明码标价供您选择。关键是:
价格低廉。
北大校长一对一教授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习方法。价格为半小时60元;
均价100元,即可获得985大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综合课辅导;
来自山东的学生,复旦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擅长理科,有丰富的辅导经验。价格120元,免运费。
211名研究生全英文授课,每小时收费仅90-120元。
博士学位交通大学物理学博士,10年教学经验,解答错题并提供定制学习计划,售价200元。
如果不需要一对一阅读,想要给孩子作文精准评分,只需要花费16元9。
在每个标价百元的链接页面上,这些名校毕业生往往会详细列出自己的光辉履历:
高考排名全省前十,英语140,数学130;
四级六级600+,近乎满分……
甚至还有人晒出了自己在校生的优秀证书和国家奖学金证书……
所有可量化的成就都被他们一一标明。
每一项成就都证明我就是我父母所说的“别人的孩子”。
是的,名校生的护送赛道也卷起来了。
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他们不仅强调自己在各学科方面的成就,还展示自己的业务能力:
特别提及您有弟弟妹妹,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
展示你的教学成果,让数据说话:
5次外语辅导,学生成绩从50分提升至70分;
辅导高中生数学,成绩提高30+。
与机构里经常花500多元排队听课的“名师”相比,100元左右就能找到硕士导师,可以说是相当划算了。
于是,很多觉得线下辅导太贵的家长开始转向线上:
用真金白银去寻找这些便宜又优质的学术大师。
当他们开始在二手平台寻找家教时,发现百元家教能教的范围竟然这么广:
名校学生不仅提供传统考试科目的一对一教学,还提供口语训练。
对于雅思8.0分、在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就读的国际学生来说,成为口语合伙人的价格低至99。
但这与口头陪练的底价相差甚远。
改变想法,用菲律宾外教代替留美留学的外教,一节50分钟的口语培训课可以低至40元。
为了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陪护服务,中产妈妈们甚至开始在网上比价,在网上交流经验:
“我们线上每小时花费70元,线下每小时花费150元。我们有机构来赚取差价。”
这一代的中产妈妈花钱讲究的是物尽其用,用钱尽到自己的职责。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因为陪读老师的“野性”而降低。
名校的学生甚至还得到了家长的免费宣传,因为讲解清晰易懂。
与此同时,家长们惊讶地发现,课后辅导甚至可以免费。
从视频网站下载免费课程,孩子进入初中依然能获得高分。
02 天价鸡宝宝成为时代泪水?
在二手平台辅导服务普及之前,人们对于辅导、一对一辅导只有一种直观的感受,那就是:
昂贵的。
2019年,《生活日报》发表文章报道哈尔滨补习街“万元起,无上限”;
有的家长甚至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一次性购买了16万元的课程。
为了让孩子坐在前排,一些家长一大早就在学校外排队报名参加教师奥数数学课。
名师上门辅导,每次花费数千元。
两个父母三个月的工资连一个孩子暑假入学的费用都不够。
去年,一个名为#家长的话题抱怨孩子在40天的暑假里花了5万至6万元,甚至还登上了热搜话题。
孩子们能被网络称为吃金兽,主要是因为教育支出太多了。
据界面新闻报道,中国家庭年均教育支出达8464元,占家庭收入的17.1%。教育支出占全部支出的7.9%,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7.9%的数据是抽象的,但生活是具体的。
博主@曾发帖称,北京家长“把鸡砍了、烧了,有很多东西可以教孩子”:
年薪过百万的海淀父母,口袋里的钱不超过500元,而且主要是看上去蓬头垢面。
为了让孩子入学,她一年连几万元都攒不下来。
中产阶级这几年花上几万只鸡宝宝的细节还历历在目。当他们转身时,网友们突然发现:
家长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为鸡宝宝“勒紧裤腰带”了。
@青青,家里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从去年开始就开始减少家庭开支,外出就餐的频率也大大减少。就连去超市购物,她也开始精挑细选,避免购买不必要的零食和昂贵的商品。
每个月省下来的钱都投资在孩子的教育费用上。
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一些家长取消了兴趣爱好方面的支出,严格遵循“牺牲自己,不为孩子受苦”的原则。
无论孩子过得多辛苦,无论教育多么差,这始终是父母的行为准则。
即便如此,坚持多年的家长在坚持对育儿的高投入后也遭遇了诸多挫折。
以至于“中产失败者”的概念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接受长期且昂贵的教育投资的孩子最终会被比作“未完工的建筑”,因为他们无法在学业或工作上取得成功。
在大大小小的“坏孩子”中,有的从小就花上万上各种培训班,最后却五次考试考了200分。
也有人一路出国留学,最后却发现找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最后,中产阶级发现投资回报率真的很低:
花几千万的教育费,可能月薪几千。
03 育儿逐渐“简单化”
育儿降级并不是一站式降级。
相反,他们通常从切断兴趣课程开始。
近十年来流行的中产教养,始终强调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
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人均爱好有多种,包括钢琴、绘画、网球。
据媒体报道,一个五岁半的孩子每周要上十节兴趣班。
父母们忙得不可开交,想尽办法为孩子安排各种爱好。
即使孩子们累得打瞌睡,他们也坚持按照计划进行。
今天学萨克斯,明天学芭蕾,后天学画画。仅一年的兴趣班费用就超过10万元。
对兴趣班的强烈推崇,让培训市场火热起来。
以钢琴为例,2019年中国钢琴年产销量达39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5%。据《板树财经》报道,当时有一些钢琴业主经营着3家店面,教学、销售钢琴,拥有专兼职教师十几人。
钢琴,在爱好课上被视为处于鄙视链顶端的乐器之王,长期以来一直是中产阶级父母的最爱。
学习钢琴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还可以培养贵族气质,所以即使一节课花费数百甚至上千,家长也不会犹豫。
然而,到了2025年,很多家庭早已放弃了“锦上添花”的兴趣班。
去年1月,钢琴销量大幅下滑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
据说,一二线城市的钢琴店纷纷关门,售价5万至6万元的钢琴甚至降到了5000元。
学弹钢琴的和买钢琴的似乎一夜之间就凭空消失了。
另一项高端兴趣——马术,也遭遇冷落。
2023年,很多赛马场破产,马术俱乐部跑路。
成本高,回报低。再加上取消特长加分的政策,家长们不再愿意涉足这些烧钱的“贵族”爱好。
在断臂兴趣班之后,育儿的降级开始席卷到择校过程中。
作为高端鸡宝宝必备的国际学校,如今却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
孩子们虽然在国际学校读书,但并不需要在寒窗里苦读,与百万人挤进拥挤的高考独木桥。然而每年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学费还是让很多家长开始掂量:
花几百万培养留学精英是不是更划算?
还是直接攒下三四百万的教育费留给孩子比较稳定?
当中产阶级家长犹豫不决并权衡自己的选择时,私立国际学校开始关闭。
许多名校的私办招生并没有达到预期,一些公立学校的国际部甚至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以吸引更多的学生。
中产阶级儿童保育工作正在精简。
资金集中在儿童保育中最务实的部分:学校教育。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兴趣班、国际学校可以放弃,但学业却不能放弃。
低价辅导只是育儿消费的降级。
养育子女的核心没有改变。
父母考虑的不是要不要生鸡宝宝,而是如何生鸡宝宝:
如何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直接的教育投资回报。
家长对孩子表现的关注不能减少。
无论网络上有多少关于为鸡宝宝省钱的讨论,父母在实践中仍然会不自觉地走上为教育和学历付费的道路。
虽然在钱钟写《围城》的时候,方鸿渐拿着“克莱登”大学文凭就能直接进入大学创办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们仍然会简单地相信:
学历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就像原子弹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一样。
可能不需要,但不能排除。
作者/刘三金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