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聊天GPT崩溃”的话题成为热搜话题,引起不少网友感叹。
有趣的是,话题评论区哭声最大的群体并不是靠Chat GPT做表、分析数据的兼职工,而是平时关注明星资讯、电竞新闻的头脑清醒的大学生。
正因为12月份恰好是很多高校的期末季和论文写作季,Chat老师选择在这个时候消失,这恐怕会让很多大学生度过一个糟糕的一年。
Chat GPT 首个针对年轻人的网络私人教练
从2022年11月3.5版本上线之日起,Chat GPT已经陪伴全球用户两年了。
在此期间,GPT不仅完成了从3.5到4.0的版本升级,而且从未听说过人工智能的学生也摇身一变为AI工具老手。
对于那些从学校起就使用GPT完成作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有的学习和复习经历都与AI共生。如果这个时候把工具从他们手中夺走,这些人肯定会变得盲目,不知道该怎么办。
“抱歉,我是科研诞生之后才开始做的,就像是先有马,后有汽车,我会开车,但不会骑马。”一位留学生在《新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尤其是到了最后一个赛季,学生们将会更加依赖GPT等AI工具。
毕竟复习材料要尽快整理出来。如果你不复习知识点,你在纸上的分数很可能会很难看。家庭作业必须按时完成。如果你不能按时交付,你的分数将会被扣除很多。
在中国传媒大学理工科就读的小雪表示,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已经成为她和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习惯。
从效率上来说,在GPT的帮助下,他们只需要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包括原理图在内的7000字的最终总结。因此,在期末考试和考试周期间,学生们往往会众筹订阅GPT的会员服务,以提高效率。大家笑称这是“为技术付费”。
大学老师对AI的苦涩滋味已久
如果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观察2022年后学生的现状,我们会发现“AI风味”一词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浙江传媒大学王教授在澎湃新闻的报道中表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面试后再交的作业往往充满了“人工智能味道”。
尽管这些作业写得很好,结构也很好。但如果仔细观察,老师就会发现,大部分内容只是“轮子说话”,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和人文关怀。
这种情况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一词相对应。
AI虽然加快了作业写作的效率,避免了错别字、句子错误等问题,但也省略了学生深入的思考过程,从而以傻瓜式的一键操作侵蚀了学生宝贵的原创性和思维能力。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王教授发现,GPT刚诞生时,学生们大多用它来润色作业。然而,随着技术的升级和用户依赖的发展,很多学生一旦脱离AI工具,几乎就失去了原有的“原创写作”能力。
如果说王教授在面对人工智能时是发自内心的无奈,那么大洋彼岸的维多利亚·利文斯通( )则更加激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和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动态制定教学计划。但自从人工智能出现,或者说自从学生开始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作业以来,维多利亚·利文斯通在批改作业和笔记时,一直认为她得到的反馈来自于机器,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如果你说你感到被忽视,或者你说你担心这些孩子的未来,都没关系。
在阅读了大量为纪念 Chat 老师而制作的作业后, 最终选择放弃自己 20 年的教学生涯,并将自己的辞职归咎于《时代》杂志上人工智能的出现。快来尝试唤醒那些沉迷于“一键生成作业”的孩子吧。
高校与学生打响AI攻防战
维多利亚·利文斯通错了吗?
她只是不想看到学生因为懒惰而放弃学业,甚至主动放弃“思考”这个核心技能。
学生用AI写作业学习有错吗?
他们只是想让自己繁重的学习变得轻松一些,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
由于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反人”的实践,因此上述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场以“AI”为主题的攻防战势必在全球大学中展开。
举个例子。
为了让学生轻松拿到毕业证书,一些人在遇到“论文问题”时,会利用AI走捷径,让它代写提案报告、内容大纲等,于是,相应的黑色产业链就出现了。市场上,大批投机者趁着人工智能的“科技风”,设立造纸厂。
“质量不用担心,用AI写,一万字的论文一下午就能写完。”新京报记者报道称。
为了改善学术氛围,防止AI代写成为学生中的通病,学校一定会出台相应的对策。
例如,除了引入AI检测工具外,天津科技大学还明确规定,重复检查结果不得超过30%,AIGC内容生成比例不得高于40%;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制定的《学生用生成人工智能指南》也明确规定,学生使用AIGC时应进行标注,AI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内外不少大学都为学生指定了“AI使用规定”。不过,学校对于AI的态度远非“完全反对”。制定规则的人只是希望减少学生利用AI走捷径的现象。学校仍然欢迎那些提高日常学习效率的用途。
例如,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曾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禁止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学生提高作业和论文质量的打磨工具,但它不能成为核心内容的生产者或创新者。
它在今天乃至未来的作用将是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他们的“私人枪手”。此外,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都无法夺走人类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避免陷入AI制定的“剧本”中无法自拔。
参考:
澎湃新闻:发布两周年“大学生作业充满AI味道”
新周刊:今年大学老师都快被AI作业逼疯了
新京报:卧底“造纸厂”:抄袭论文、捏造数据、作家利用人工智能造廉价论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网络那些事,36氪经授权发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