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比较“宅”,你的亲戚朋友可能会建议你多出去见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发现,社交带来的社会联系与更长的寿命、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更低的疾病风险有关,包括心脏病、中风和痴呆。
孤独的生活方式真的没有用吗?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适当的独处,例如在咖啡馆独自阅读或听音乐,实际上可以帮助恢复能量并加强社交联系。孤独并不完全是社交的对立面。其效果取决于人们休息或避免社交互动的动机。该研究于2024年12月5日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作者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的 Quinn Ross 等人。
传统的孤独研究侧重于孤立的负面后果,尤其是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例如抑郁、焦虑和孤独感增加。长期的社会隔离(没有社会接触或交流)还会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问题。
研究指出,最近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孤独的好处,比如流行的CBB(Bond,“沟通、联系、归属”)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能量”( ),即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资源,而这种能量是有限的。当人们耗尽社交能量时,他们就会寻求独处来补充能量,仿佛在“充电”。代价是失去了这段时间本可以通过社交获得的社会支持感。
这句话很多人都熟悉。这是MBTI(人格测试理论模型)中区分外向( )和内向( )的理论背景。在MBTI测试中,社交能量较多的人被归类为E类人。他们更喜欢社交并且不太可能感到疲倦。
人总是要这样在社交和孤独之间做出选择吗?研究认为,孤独的程度和类型(如完全孤独和轻度孤独)可能对个体的能量恢复和社交联系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可能对人I和E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孤独类型模型,包括高/低社交接触(独处或完全不接触时仍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与人保持联系)和高/低媒体接触(积极使用各种社交媒体)与根本没有联系)。不)二维。基于这个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在线调查问卷收集了近900名美国人的数据。
研究首先发现,高强度的孤独感就像高强度的社交互动一样消耗能量。与在沙漠中独自驾车或在偏僻的小屋里写作相比,减少孤独体验的活动(例如玩手机游戏或独自去看电影)更能让人恢复活力,并有助于维持社会联系感。
“孤独实际上并不是社交互动的对立面。更强烈的社交互动会带来联系,但也会消耗能量,而更强烈的孤独会消耗能量和联系感。孤独似乎不仅仅是回归社交互动方式的消费方式。”能源,”该研究写道。
研究还发现,个人的孤独体验可能会被人群和技术“掩盖”。社交的可及性和与媒体的互动可能会使孤独的体验变得更加社交,从而使独处时间变得更加社交。独处时,人们仍然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与其他人互动,这构成了现代孤独的现状。
有时人们可能需要放下手机才能更好地休息。研究称:“在一个社交互动几乎总是触手可及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平衡社交互动与不同类型的孤独感。”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独处的影响在E型人和I型人之间没有差异,而是取决于人们花时间独处的动机。
“如果你对独处持积极态度——因为你用它来充电,并且知道休息后你能够与人联系——那么选择独处可能会让你感觉更好。但如果你对社交互动持消极态度(如果你因为不想与人交谈而选择独处,这可能会让你感觉更糟。”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