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钦结合自己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提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形成“1+6”能力。 “1”是全系统的战略布局和引导能力,“6”是关键技术。六大方面:供给能力、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建设能力、创新服务支撑能力、资源要素利用能力、开放合作引领能力。
王志勤还指出,近年来,我国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显着提升。 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11位。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王志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一是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二是顺应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趋势,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优化,培育一流产业集群。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科技创新网络;三是引导金融服务创新;最后,加强国际创新合作。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志勤:大家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刚才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如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和思考。
我谈一下我对产业技术创新概念的一些理解。我们认为这是为促进产业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更清晰地驱动创新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这也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大典范和深度融合。立足点和我们过去完全自由式的创新有些不同。当前,以产业为主体驱动的技术创新将进一步影响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系统地认识到,产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高质量发展,同时兼顾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水平安全和产业韧性。创新主体更多体现在以企业为主体或以企业为主导形成的相应科研集群上。从要素来看,包括技术、人才、资本、数据。它还包括服务支持,比如一些相关的服务组织和平台。它还包括基于制度和政策的创新环境。从整个系统的能力来看,我们已经形成了“1+6”的能力。 “1”是指全系统的战略布局和引领能力,“6”具体包括关键技术创新供给和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构建能力、创新服务支撑能力、资源要素利用能力、开放合作引领能力。
近年来,我国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经过几年的突破,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显着提升。 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11位。近年来,我们在C919、智能网联汽车、5G等一系列重点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
当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陈学东院士刚才提到了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新处于从0到1的阶段,从无到有还比较滞后。从中期来看,我们总体研发投入比重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还较低。最后,从微观来看,在企业层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领军者。根据我国部分领域世界品牌排名分析,我们在信息电子领域仍然拥有一些相关的世界一流品牌,但在医药、航空航天等方面还非常缺乏,总体来看差距仍然很大比较大。
我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相关工作,在这里我想根据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些实践分享一些经验。对于移动通信、手机实现全球漫游,国际标准和国际产业生态对于产业发展尤为关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实现了从3G突破、4G同步、5G领先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新的全国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以政策和战略为驱动,在政府的指导下,有一个产业促进小组来协调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国内外的各大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全创新链,实现产业化体系创新,特别是前期战略研究。 、总体组织、技术标准、产品研发、应用及国际合作等。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技术都会有一个技术收集和培育的过程,包括很多大学和企业共同合作,收集和评估新一代技术的许多创新成果,形成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技术和技术。投资于国际标准。 ,最终形成国际标准和相应的专利。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发展过程,4G、5G技术能力逐步提升,稿件数、标准数、专利数一直稳居全球第一。同时,积极与国际产业界共同推动全球统一的5G国际标准。产业是主体,优势产业是我们的目标。我国基站设备和终端占全球一半以上、50%以上,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我们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整个产业链的韧性。这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竞争力的体现。
移动通信整个创新产业链非常长,而且相辅相成。从关键技术到标准到产业到最终大规模应用,我们在不同阶段也打造了很多创新平台,比如一开始就成立的推进组、专家组等。建立了标准化进程中的关键技术集合和以企业为前端、高校为后端的标准推进机制。在产品研发阶段,我们有一个工作组,利用中国这个大市场来指导产品路线图的制定,形成产业链协作的技术试验。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典范。整机驱动芯片和仪器的缺点,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和技术迭代。在最终商业应用方面,以中国移动等企业为主导的GTI国际产业联盟推动了全球技术产业和应用的发展,因此创新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和环境的变化对移动通信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必须颁发频率和营业执照。这些资源也决定了整个行业的步伐及其技术发展方向。基于国家政策引导,我国5G建设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5G网络,为数字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应用是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个方向。 5G应用进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但与全球发展相比,我们也有一些经验和探索。比如,在面向垂直市场的过程中,多个部委形成了很多共同推动的技术政策、试点示范、联合征集,比如5G应用“启航计划”等。在创造一些共性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实行一业一策,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协作,因地制宜打造各地区特色应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市场、大应用场景的优势。不少地方政府开辟了很多应用场景来带动行业发展。
5G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创新过程,需要通信与IT、数据、工业OT的发展。我们确实需要关注和解决很多垂直行业的需求。因此,在这种融合应用的发展中,一方面5G本身从供给侧不断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的牵引,形成了很多融合的产品形态。 ,部署新的网络架构,形成综合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既是多个产业的融合,也是资源要素的进一步聚集和创新,实现化学反应的过程。
最后一个要素是开放合作。移动通信产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国际属性的产业。在我们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逐渐国际化的过程。 3G时代,我国提出了一套技术标准,重点关注中国的商业应用;在4G时代,我们主动提出了一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技术解决方案,并积极融入国际市场。随着5G实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国际发展。从移动通信本身的创新和成功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走国际化道路的经验。当然,我们现在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随着我们逐步进入6G的研究进程,我们对开放、创新作为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的发展方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坚持。
从进一步发挥国家新体制优势来看,实现市场与政府协调发展有三个方向。一是通过建设并进一步强化整个创新网络,加强企业的领先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从资源角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是在国际化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最后,我有一些建议。
一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提问者”,更是技术创新的“答案”和“标记者”。进一步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首先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创新决策;在项目和经费层面,支持企业进一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 其次,在激励层面,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政策是对企业的支持。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更大支持。
二是顺应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趋势,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优化,推动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流产业集群,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网络。进一步优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与地方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以逐步建成的科技园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引领,实现产业化、企业化发展。
三是引导金融服务创新。从金融服务的角度,人们也提到了很多。从国家层面来看,特别提倡引导风险投资、早期投资和小额投资创新的趋势,增加资金数量,包括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支持指导工作。信贷方面,希望支持金融机构为重点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贷服务。
最后是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我们希望支持国际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包括国际科技组织、产业联盟等,建立一批国际产业科技合作项目,实现这样的牵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加强行业联动,特别是通过标准互认,形成更好的产业生态和准入。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将在人才引进、金融开放、投资准入等方面不断创新,与世界接轨,实现高水平开放。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