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认为,作为2025年政策前瞻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延续12月9日政治局会议的工作基调,进一步阐述和部署明年政策发展的重点方向。总体来看,本次会议的发言积极有力,对提振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多位首席经济学家的观点,澎湃新闻梳理了本次会议最受关注的六大信号:一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结合,非常规逆周期调节凸显。二是以大力促进消费为重点,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三是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引领新生产力发展。四是要求全面整治内卷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五是加快稳定房地产市场,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六是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未来重点将放在政策发布的节奏和力度上。
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主动,赤字率将提高
此前12月的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提高财政赤字率”。
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分析,财政政策延续“积极”总基调,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强调“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赤字率上。特别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的增加将显着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提高财政支出增速。总体赤字率可能会高于 2024 年。
罗志恒还表示,财税体制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他表示,要充分利用减债腾出的时间窗口,构建债务管理长效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首先,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本轮改革短期内会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但根本上改革的核心是向中央下放事权和支出责任,防止地方政府承担过多的支出责任,从而降低隐性举债动机。二是在构建债务管理长效机制方面,要研究在四个经常性预算之外建立债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并与政府资产负债表和综合财务状况挂钩。报告。
李超判断,一方面,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规避风险;另一方面,有望支撑总需求,特别是通过扩大有效内需对冲外需潜在波动。客观上,要确保财政政策继续更加有力有效。同时我们注意到,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也显示了决策层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化解隐性债务、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综合分析,2025年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强势基调。李超预计,赤字率预计将达到4%左右,专项债券规模可能达到5万亿左右,并将继续扩大投资领域和项目资本金范围;尤其是国债规模方面,预计或定为2万亿元,继续支持“双”工程和“两新”政策实施。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强调,赤字直接“大幅”增加,历史上很少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会为政策定调,但这次财政政策给出了更明确的指引,尤其是明年将上调财政赤字率的直接信号,给市场“定心丸”。
陶川指出,2025年的金融脉络越来越清晰。赤字增加主要对应“保基层三保底线”,将财政支出向民生等真正拉动内需的领域倾斜;超长期特别国债增量主要对应“持续支持‘双’工程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专项债券主要负责“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安全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认为,与2024年广义财政赤字规模相比,2025年可能会有所增加。预计2020年赤字率将增至3.5%-4%区间。 2025年,甚至达到4%左右;特别债券和特别国债金额预计也将小幅增长,三项较今年合计增量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附近。此外,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明年仍将有2万亿左右的专项债券额度,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预计将新增一定数额的特别国债专门补充银行资本。帮助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监管可能会进一步收紧,财政纪律必须聚焦,避免出现新的隐性债务。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四个层次”新思路
货币政策延续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适度宽松”政策基调。这次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作用,适时降准和降息”。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哲表示,2010年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基调长期“稳健”,14年来首次转向“适度宽松”,力度明显加强。这或意味着2025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从“需求侧”发力,通过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供给、降低融资成本,继续促进有效融资需求的扩大。在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方面,推动物价合理回升是重要考虑,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调控工具的作用。在实施机制上,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逐步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国债买卖。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有“四个层次”的新思路。
一是适度宽松,总量与结构相结合。预计近期降准概率较大。 2025年,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此背景下,预计到2025年底,降准幅度将超过150BP,降准幅度将超过150BP。 30BP降息,结构性政策有望继续发力。
其次,随着物价反弹,物价总水平目标值得关注。这意味着平减指数目标比CPI更重要,物价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将社会融资放在首位,凸显了社会融资的重要性。我们认为,相对于M2,央行认为可以更加关注覆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
第三,汇率稳定主要是指CFETS汇率,而不是对美元汇率。
第四,稳定金融、稳定楼市、防范中小银行风险是核心。李超认为,在2025年“稳楼市”目标指引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支持房地产行业,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由于近期净息差收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继续支持房地产行业。银行利润率被压缩,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 2025年还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可能会给当地中小银行的经营带来更大的压力。防范和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从手段上看,我们认为关键是推动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推动兼并重组。以及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安全清算。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于波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两张明显的牌。一是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1995年以来首次在草案中提到“适时降准加息”;二是流动性方面由“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转变为“保持流动性”。 “流动性充裕”进一步证实流动性宽松即将到来。
价格合理回升是重要亮点
李超表示,会议的五个主要协调点将为2025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政策方面,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需要统筹考虑。不拘泥于政策总量,着力提高政策整体有效性;发展上,要坚持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供需结构,助力“物价合理回升”。他认为,“价格合理回升”是重要亮点。预计未来仍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帮助这一目标逐步实现。政策方向比坡度更重要。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认为,明年物价(CPI、PPI)下行压力将逐步缓解,展望未来,将逐步看到基本面改善的迹象。
“大力拉动消费”是明年经济首要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九项重点任务,第一是“大力促进消费,提高投资效率,全面扩大内需,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加大力度实施扩大内需”。两项新政策。”
“把扩大内需放在年度任务的首位,这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进一步把提振消费放在首位,这也是第一次。”陆哲分析,今年消费内动力不足,面临外需风险。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必须发挥更大作用。他表示,大力刺激消费的可选政策包括扩大“以旧换新”政策范围;支持服务消费的消费券;将消费补贴领域从商品消费扩大到服务消费;资助困难群体等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也强调,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面扩大内需摆在明年经济工作要求的首位,凸显明年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政策决心。明年,更多促消费政策将出台,预计包括:一是继续推进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推出服务消费相关增量政策措施,不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三是加强对重点群体的支持和保障,增强整体消费能力,有效带动消费需求增长。
李超表示,“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加大力度扩大两项新政策的实施”,如何理解“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是关键。他认为,“实施促进消费专项行动”有望在三个方向上得到延续和拓展。
首先,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方面,预计2025年这一政策仍将延续。“加量扩张”体现在补贴品类从绿色向智能化的预期转变上。作为未来需求侧发力的核心,消费有望从顺周期变量转变为逆周期变量,但历史上逆周期政策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在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把消费作为逆周期发展的手段需要一个阶段性的共识凝聚,所以我们预测消费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是在加大对特定群体支持力度方面,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收入增长方面,如果中美贸易摩擦超出预期,逆周期调节可能会明显加强。消费领域非常规反周期政策包括发放全国消费券、对中低收入群体直接补贴等。减负方面,个人税改革预计将于2025年启动,通过提高个人免税额,减轻低收入群体的个人税负,这或许也是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的一种方式。 - 和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在养老和生育方面,这次会议提到“实施医疗卫生基础工程,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生育政策值得关注。关于生育,李超预计,2025年相关补贴标准和地方财政共享将进一步明确。
梁中华分析,扩大内需将成为2025年政策的重点,方向可能会从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模式转变,偏向边际促进消费。消费方面,预计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将持续,规模有望适度增长,消费品覆盖范围有望小幅扩大;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提高生育率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包括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投资方面,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政策有望延续,支持“双重”项目的7000亿额度也有望小幅增加。专项债券中扣除债务处置、土地和商品房购置等,剩余部分可用于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 ”
供给侧强调“反内卷化”
7月份政治局会议上提到的“内卷竞争”再次出现,不过这次用的是“整顿”二字。在陶川看来,内卷化与当前很多领域的供给过剩状况密切相关,但考虑到稳就业、稳社会的目标,存量结构优化比之前的“供给侧改革”更为合适。这或许也是深化预算零基改革、降低出口退税、延长假期而不调整假期等政策出台背后的意义。
严翔表示,内卷竞争是指采用远低于行业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或者其他不公平手段来获取市场份额,最终导致行业效率低下、效益减少的现象。这种竞争将会导致行业陷入无序、低效率的状态,扭曲市场机制,阻碍企业技术创新,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企业造成极大损害。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防止内卷竞争有利于社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整治内卷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释放出更加直接、明确、坚决的信号。彦翔预计,2025年行业结构可能发生重大变化,部分行业规模化企业可能变得更强,行业结构将得到清理,推动名义增长脱离价格收缩区间。
大力培育AI+等未来产业
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罗志恒表示,五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提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今年科技创新关注度依然较高,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三点。
一是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将加快完善。未来行业显然已进入“政策出台期”。下一步要优化政策体系,特别是围绕产业链前后端。前端要推动颠覆性创新,补齐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环节。后端要开发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扩大需求,带动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进一步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明年,央企创投基金或将进一步提高投资比例,实行长期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免责、容错条件。
三是《制定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指导意见》,规范市场不正当竞争和市场干扰。 2025年,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继续深入推进。 《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指导意见》的制定,无疑将把顶层要求落实得更加具体、更加细致,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有希望的政府”和“有效的政府”“市场”也将逐步从纸面要求走向现实。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龙头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超认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能力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国家新体系的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试点平台将有望加速布局,帮助科技企业加快研发。产业转型。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行业、产品融合,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必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相关行业生产效率,催生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
房地产提供支持但并不令人兴奋
政治局会议今年首次提出稳定房地产和股市。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楼市、稳股市”的目标,并对“继续大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加大实施城镇化中村和危房改造力度”作出具体部署。充分释放刚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的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土地和商品房,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新模式构建。相关基础制度。”
罗志恒分析,未来房地产政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和优化:一是加快取消非必要限制措施,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化配置;二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现有住房征收、住房收购。企业要做好储备土地等民生工作,缓解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压力;三是引导和鼓励优质住宅产品开发,以优质供给满足居民合理需求。
“稳楼市、明底可能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926政治局会议揭示了政策从关注负债端转向更加关注资产端的转变,短期工作可能会确保市场底部牢固,尤其是股市和风向标“核心一线城市房价有意义”,陶川表示,要稳定消费,首先要稳定房价。当人们对房价的预期家庭资产负债表不再萎缩,居民消费能否更加“宽松”? 政策方面,我们认为,随着明年房贷利率进一步放松,房价有望在二季度初显企稳迹象。一线城市一手市场;而地方专项债券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购存和改造仍可能受到租金收益率和项目盈亏问题的影响。进展缓慢,后续中央的参与或许是政策加码的潜在方向。
“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表述相比,这次会议明显加大了对支撑房地产的重视程度。”梁中华分析,2025年房地产政策仍以支撑底线为主,不会实施强刺激。下一步重点是落实现有政策。对于核心城市,预计2025年需求政策还有调整空间。此外,供给侧重点是“严控增量、优化库存、提升质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