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图片

“深入实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助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曹景瑞 摄

继续建立健全古建筑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承载着历史文脉的灰砖青瓦、门楣匾额,诉说着北京辉煌过去的故事。北京对待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直是坚持保护第一。马启红介绍,“2019年,北京市发布了《北京老城保存完好房屋修缮技术导则》,为北京老城区的巷子、庭院、房屋修缮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 2022年,北京故城保护房屋修复建设技术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首批35名专家中,有古城保护修复方面的专家和传统工匠。木工、瓦工、油画等方面也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建筑修缮定额估算等领域的知名人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旧城恢复性建设和保护性修缮指导意见

为落实《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2024年4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四合院式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试行)》,提出了古建筑的维护修缮要求。历史建筑中的庭院式建筑。技术标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验收要求,为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宝贵的历史信息、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古建筑技艺和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弘扬工匠精神,为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十四五”期间,已有8000多户家庭完成申请退租。

老城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生活的家园。要保护老城历史感,提高居民幸福感。马启红介绍,多年来,北京市住建委按照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将老城风貌整体保护纳入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养老工作不断改善老城人居环境。 2019年以来,按照“一院一院”的原则,在菜市口西、鱼儿胡同、大栅栏观音寺、钟鼓楼周边、故宫周边、皇城景山等27个区域开展申报。 “政策”和“一户一设计”“十四五”期间共完成8000多户。

“离开旧平房的居民搬进了新楼。我们利用腾出的空间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填补区域配套设施空白,改善现场留存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增添了传统文化遗产展示、设立创客空间等,进一步改善邻里生态,丰富居民生活。”马启红举例说,“彩溪工程”通过优化设计,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解决了“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基本现代生活需求的问题;打造工作室、文化交流、长租公寓、社区活动中心、文创工场、超市、书店等多种商业业态,探索实现“共生庭院”模式的便民服务设施和居民咨询。还增加了空间,补充和完善街区的功能,重振街区的活力,让老胡同的剩余居民过上新的现代生活。

“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马启红表示,城市更新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摒弃“大拆大建”,采取“小修小修”,不断出台创新政策,强化工作组织,编制年度计划,优化联合评审机制,打造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利用重生示范工程。磨门口历史文化区改造后,再现了驼岭古道的繁华景象、古色古香、商铺林立。作为标志性建筑,北京外城东南角建筑在保持原有历史文化风貌的情况下,经过景观修复后改建成图书馆。改造后的隆福寺一期焕然一新,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古老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生动的示范项目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四类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编制工作

马启红透露,在《居住区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试行)》出台的基础上,北京市住建委也正在加紧修订《居住区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试行)》。 《居住区历史建筑修缮导则》的同时,还启动了现代公共建筑、工业遗产等建筑结构中历史建筑修缮标准的编制工作。编制组对近300座历史建筑进行了现场勘察和勘察,通过分类分析,形成了初步研究报告,并提出了三类历史建筑修缮的技术要求。 “2025年,我们将继续推进各类历史建筑修缮工作,修缮标准编制工作,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四类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编制工作。”

马启红表示,北京市住建委还将结合《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2035年)》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加强研究引进,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庭院建设。我们将保护有关更新意见,加大取消全院租赁力度。同时,尽快形成完整的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确保《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全部配套政策文件出台,加强项目库管理,列出编制2025年城市更新项目,规划一批群众救助方案。这是一个解忧、惠民生、补短板、微更新的好项目。

新京报记者 曹景瑞

编辑张树静、校对李丽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