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1688源精选将围绕“家庭管家”居家采购、备货的需求,从行业源头入手,为用户提供与大品牌同等品质、但价格却只有大品牌三分之一的产品。价格。同时,1688选品也将依托1688线下选品中心,瞄准具有设计、研发、快速响应能力的优质源头工厂,推动这些厂商供应链的数字化进程,让他们轻松开展OEM业务。
事实上,在1688元轩正式亮相之前,今年3月1688在淘宝开设3家门店时,就有消息称将布局代工业务。然后在9月份,1688居然尝试推出酒类、猫粮等品类的OEM产品。
据悉,1688源选目前已准备了20余款产品,将于12月逐步上线。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688元选还有望突破阿里巴巴体系开展业务,包括入驻抖音、小红书,并尝试与联名产品合作。据1688严选总经理潘杰透露,1688已经开始就此事联系相关平台。
众所周知,在电商乃至整个零售行业,品牌、平台联手工厂做代工业务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网易严选、京东东京制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参与者。而且,近年来,随着“换机经济”、“性价比经济”的流行,1688依靠源头厂货获得大量C端流量涌入,这也是战略创新业务之一这使其跻身阿里巴巴之列。重要原因。
为了抢占先机,进一步拉近与C端用户的距离,1688也频频出手。比如,为了提升用户体验,1688先后提供了7天无理由退货、一件下单、一件件包邮、快速退款等“补拍”服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1688布局代工业务、直接面向用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如今电商行业有太多所谓的“自营产品”、“自有品牌”,其实都是贴牌生产,但1688推出1688货源精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创建自己的品牌,而是希望担当渠道背书的角色,帮助无法服务个人用户的工厂将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帮助用户准确选择满足需求的产品。
经常网购的朋友一定知道,看不到实物、货品不对等问题一直是电商模式的一大弊端。在供给更加复杂和混乱的另类消费场景中,消费者更容易面临欺诈风险,进而导致用户决策成本增加。从长远来看,这显然不利于行业发展。
而且,目前市场上,大量的产业带和源头厂商还缺乏受众的心理基础和营销。因此,即使能赶上潮流,但勇于尝试并有幸被“看到”的人仍然只是少数。因此,仅仅拥有少数“快”的业务是不够的。产业带升级是关键。
用潘杰的话来说,“作为中国产业带的代表,如何整合专注于产品制造的工厂的资源,让其产品能够被消费者广泛认可和购买,是我们OEM业务的关键。同时他也强调,1688绝不会采用“撕牌再重新品牌”的方式来做1688货源选择,也不会采取极低价格甚至价格破格的模式亏本出售。
为此,对于1688的片源选择,1688选择了更重的方式来做。据了解,在1688货源精选的商业模式下,合作工厂只需依靠大数据进行产品研发、备货和发货。至于工业设计、产品元素、包装设计等方面,以及渠道成本等,均由1688负责,并且1688还承诺包销所有库存,并留下至少10%的净利润给1688。工厂。
由此可见,相比于网易严选和京东制造,1688源选的模式其实与SHEIN更为相似。事实上,和SHEIN一样,1688也确实具备两大核心能力,即基于数据的需求洞察能力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至于为什么1688没有选择“投入更低、回报更快”的自主品牌模式。一方面,看自身业务,其核心优势是国内电商的源头托盘,深耕B端产业链25年,集中源头工厂、源头货源产业带价格。据相关媒体测算,1688过去一年线上线下总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因此,1688与厂家争夺这“三瓜两枣”似乎意义不大。
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电商平台都在积极争夺产业带和源头厂商资源。例如,京东旗下京喜自营前不久宣布,每年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商品价格补贴、流量运营支持等,还将重点扶持1万家白牌国内品牌。产品工厂,孵化5000家白牌国内产品超级工厂。 。
可以说,1688此时选择从事代工业务,既是迫于竞争压力的被动应对,也是开辟产业替代空间的主动之举。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1688元选是一个面向C端用户的品牌,但1688想通过这个品牌来做toB业务。
但即使1688在供给端存在一定的壁垒,但想要做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代工业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从之前默默无闻,到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之一,SHEIN 成功的关键已不再是秘密,但还没有第二个 SHEIN 诞生。更重要的是,1688想做的就是将这种模式复制到更多品类、更多行业。
而且与SHEIN从一家专门从事“自营服装”的垂直电商公司转型为综合电商平台不同,1688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平台。即使1688无意将1688源选打造为自有品牌,但对于这一模式的后续发展,也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流量。这意味着,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1688不仅要平衡B端和C端的需求,还要平衡源精选和非源精选产品之间的竞争。
此外,虽然1688强调1688元选不是自有品牌,但普通用户不太可能去深究1688元选、网易精选、京东制造的运营模式差异。而且,随着各大巨头不断加大自营力度,不仅物流、营销、人力成本同步上涨,品牌知名度的建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三一君,36氪授权发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