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自2025年1月起使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货币(M0)、企业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存款、客户准备金。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观点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可以随时提取支付,也可以考虑纳入M1统计。但本次修订规则并未对此类产品实行合并统计。
综合市场分析,由于部分金融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实时提取存在限制,将这些资金完全纳入M1统计可能并不准确。新口径M1更贴近当前的经济基本面。调整后,相对于原来的M1,绝对值有所优化。综合来看,2025年新口径M1的增速应该会比2024年有所加快。
现有管道产品难以融入实际操作
市场对M1口径调整早有预期。
今年6月,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要研究将个人活期存款和一些流动性高、甚至具有直接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纳入M1统计范围”。货币功能的视角。更好地反映货币供应量的真实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意见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和理财产品也可以考虑纳入M1统计。
例如,中金公司此前报道称,有一些金融产品或货币资金可以随时提取用于支付。考虑到存款利率的下降以及存款付息后资金转移的打击,将此类产品纳入M1考虑范围的必要性也有所增加。
但本次修订规则并未实行实管产品的合并统计。
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确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其理论基础不足、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目前,以商品基金为代表的活期管理产品很大一部分仍由商业银行等机构基金持有。 ,其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配置需求,不会在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快速流通。其本身不符合M1定义;同时,目前货币基金、现金理财仅支持每天1万元的赎回限额,且并非所有产品都能支持类似于余额宝、零钱通等产品的实时交易,其流动性也较差。其实比较劣质。现金和活期存款。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也表示,一般来说,M1对应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需要具备较强的流动性。目前主流现金管理产品中,流动性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有的产品可以在限额下实时到账,有的产品需要T+N天到账。这需要分类讨论。 T+N日到达账户的流动性较弱,持有人获得可用资金的时滞大约相当于“存折时代”去银行提取现金,因此不适合纳入M1统计。能够实现实时支付的现金管理产品一般都有快速兑付的限制。对于整个住宅板块来说,其对应的快速赎回限额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准确统计。这也是这部分产品本次没有纳入M1统计的原因之一。
与 2024 年相比,新口径 M1 的增长率应该会加快
金融数据具有前瞻性,对于预测经济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根据2024年10月数据测算,新口径M1规模较原口径增加约42万亿元,增幅约66.5%。 M1新口径将包括M0、企业活期存款、单位活期存款、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准备金,规模分别为12.2万亿元、20.9万亿元和20.9万亿元。 30.3万亿元、39.8万亿元、2.4万亿元,分别占新口径M2的11.6%、19.7%、28.7%、37.7%、2.24%。
“居民活期存款占比最高,其波动将对未来M1产生重要影响。”张迪计算得出,新口径中M1的增速与原口径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基本一致,没有出现明显偏差,但波动性明显降低。
综合市场分析,口径的修改不会改变M1的经济意义。它仍然是预测名义增长的重要坐标。
张迪认为,原口径M1和新口径M1将在10月份同时达到拐点,上涨趋势或将持续。目前支撑M1上行的因素包括:房地产销售数据明显好转、企业预期改善导致资金盘活加大、人工付息影响减弱等。 M1 领先 PPI 约 10 个月。 M1拐点出现在10月份,这意味着PPI企稳回升趋势可能会在明年三季度确立。
明明分析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原规则下M1余额为63.3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10%;据中信测算,若计入居民活期存款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准备金,10月“调整后的M1余额”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3%; “调整后M1增速绝对值”始终高于原规则下的M1。增速,长期波动也较为平稳。与此同时,M2与其增速的剪刀差也从13.60%回落至10月末的9.83%。
广发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钟林南表示,在新口径M1的构成中,“单位活期存款”仍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导着M1的变化;微观主体预计将有一定程度的趋同,个人活期存款和单位活期存款的存款趋势周期基本一致,新旧口径M1趋势周期应不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区别在于中心。根据新M1口径的成分简单计算,本轮9月份同比低点为-3.3%(旧口径为-7.4%); 10月份小幅反弹,同比增长-2.3%(旧口径-6.1%)。
综合市场分析,新口径M1更符合当前经济基本面。不过,虽然“调整后的M1”指标在绝对值上比原来的M1有所好转,但仍然无法掩盖当前经济信用环境的整体疲软状态。
“新口径的M1可以更好地预测经济增长趋势和通胀水平,因为它更全面地反映即时消费能力,并显着降低波动性。”张迪说。
据明明点评,今年以来“调整后M1增速”持续下行,回落至负值区间。同时,M2与其剪刀差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此外,从经济预测来看,调整后的M1指标对PPI仍为负值。 、工业产成品库存等指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钟林南认为,本轮稳增长以房地产、消费、社会融合为三个切入点,将有助于总需求的广谱复苏。叠加基数较低以及金融部门“防空转挤水”的技术面影响减弱,都将支撑M1。可能的制约因素是,当活期存款收益较低且预期疲软时,实体部门可能会继续将活期存款纳入表外或规范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活期存款。不过,如果财政扩张能够带动更多的消费和生产,其影响将是有限的。综合来看,2025年新口径M1的增速应该会比2024年有所加快。
张旭认为,新口径M1将更好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比如,春节前,一些单位会发放一次性红利,将部分企业活期存款转为居民活期存款。现行M1不包括企业活期存款。这样的换算会引起M1余额的波动。由于每年春节时间不同,这种波动会导致M1同比增速出现异常变化,很容易导致数据分析的误判,使得M1增速与经济运行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相应的月份似乎“失踪了千里之外”。修正后的M1包含了居民活期存款,在很大程度上平滑了上述波动,大大增强了M1与经济指标的相关性。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