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以来,美元指数快速上涨,人民币汇率再次承压。与上半年相比,人民币本轮贬值有哪些积极信号,后续汇率可能产生哪些后果?本文的分析仅供参考。
热点思考:贬值的“积极信号”
(一)近期汇率市场有何变化?美元大幅走强,人民币再度承压
近期,美元指数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明显承压。 9月24日以来,美元指数从100.4快速上涨至106.7,飙升6.3%,一度创下2023年10月31日以来的新高。美元大幅走强导致大宗商品和汇率明显疲软。铜、黄金、石油均下跌。日元和韩元分别贬值7.2%和4.8%。人民币汇率也再次承压,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分别贬值3.1%。 ,2.8%,离岸汇率一度跌破7.25关口。
强势美元背后有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美国经济的韧性和特朗普协议。首先,9月24日以来,美国花旗惊喜指数大幅走强,从-13.8点升至38.7点。市场对2025年底前降息的预期从7.6大幅下降至3.7。美债收益率快速上升,支撑美元指数。坚强起来。其次,特朗普的关税、减税等政策都具有典型的“强势美元”属性。大选结束后,市场不断定价“惊喜”,美元指数也持续上涨。
(2)人民币汇率出现积极信号?逆周期调整尚未到来,人民币韧性已显现
与上半年汇率贬值相比,本轮贬值主要是受到美元打压,人民币的韧性更强。 1月1日至7月22日,美元升值2.9%,在岸人民币贬值2.4%。两者的幅度大致相同。 9月26日以来,美元已快速升值6.1%,而在岸人民币仅贬值3.1%,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从兑一篮子货币走势来看,9月20日以来,CFETS、BIS、SDR篮子下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走强2.1%、2.2%、1.0%,均已向一定程度改善。程度。
重大逆周期调整尚未出现,经济预期提振后结售汇汇率的改善可能是人民币相对韧性的关键。 1)近期中心价仅与市场价格略有偏离,逆周期因素并未明显重启。 2)掉期套利收益仅为0.25%,掉期点并未出现明显偏离。逆周期调节相对淡化可能反映出央行对汇率自我调节的信心增强。这可能得益于9月以来经济预期催化的结算率改善:10月结算率为55.3%,高于前8个月52.6%的平均水平。
(3)后续汇率可能有哪些解读?短期压力或有所缓解,中期压力相对可控
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或将暂时结束。首先,历史经验表明,“低悬念获胜”大选后,交易一般会持续10个交易日左右。其次,大选以来,美美利差仅小幅拉大7bp,但美元指数却大幅上涨1.5%,可能存在一定超调。第三,美国10月制造业PMI已经疲软,此前金融状况收紧的影响可能会继续显现。第四,回顾历史,人民币汇率在11月和12月年末汇率大涨期间大多受到支撑。
中期来看,关税等政策影响下的汇率压力仍需关注,但可能相对可控。中性情景下,特朗普可能在百日新政后对华发动新一轮贸易战,预计2025年第三或第四季度生效;根据上一轮经验,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会提前1-2个季度。出现。但一方面,在2023年以来的贸易顺差中,我国积累了较多的“待结资金”,规模约为1239亿美元;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预计将加大或抵消部分影响。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美国经济放缓幅度超出预期;美联储再次变身“鹰”。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