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科大 11 年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41 家科创企业总估值近 70 亿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这些初创企业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集成电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其中,信息技术+AI领域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是生物医药领域,占比35%;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各占6%。

此外,2018年至2022年,上海科技大学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实施许可合同额榜首。

这所年轻的大学为何能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排头兵?日前,澎湃科技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该校。

对学生不设任何限制,鼓励学生有成果创业、参与项目

在上海科技大学MARS实验室,高智能机器人模型“索菲亚”展示了歌唱技巧。

上科大 11 年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41 家科创企业总估值近 70 亿插图

“索菲亚”与澎湃科技记者现场互动

“索菲亚”不仅可以独立说话,还可以模拟超过62种人脸上的表情,并且会随着人的面部表情而变化。 “你生气时她会生气,你高兴时她会高兴。”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徐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据了解,MARS实验室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综合性实验室。旨在将人工智能、计算成像、增强现实、定制芯片等技术进行融合和实践应用,实现交叉领域技术创新的探索。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动态扫描设备圆顶光场系统,结合先进的光场成像算法,实验室可以重建从蛋白质结构到大型城市物体的3D数据模型。目前,实验室在国内图形学和3D视觉领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徐兰表示,在上海科技大学的科创教育体系中,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象十分突出。今年6月下旬,徐兰带领的学生团队在IEEE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际会议(CVPR)上获得最佳学生论文奖。论文前三位作者均为上海科技大学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

徐兰表示,虽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并没有刻意考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会发现一些科研成果可以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比如方形扫描、人脸扫描等。” “重构、3D生成等。”徐兰表示,当技术逐渐满足实际需求时,学校就会开始尝试孵化创业团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比如英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2022年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学孵化公司英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墨科技”)已完成Pre-A轮融资,公司核心成员均来自MARS实验室。

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技术转化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是上海科技大学与生俱来的基因。

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副主任薛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科技大学自2013年9月成立以来,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教授和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并转化科研成果。 。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OTT:),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传统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不同,上海科技大学OTT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全流程、全生态的闭环系统运营商。它既是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也是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运行方式和机制趋于与国际大学最佳实践接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精简高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办公室团队自成立以来,不断吸纳人才。有企业背景的人才。

专利申请量方面,自2013年建校以来,上海科技大学专利申请量持续稳定快速增长。通过专利合作协议(PCT)提交的国外专利申请量高峰时达到30%,专利布局已形成清晰的全球格局。趋势。

除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海科技大学每年还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团队提供展示机会,帮助其与投资者对接,推动投融资和技术授权转化。

目前,上海科技大学OTT已连续服务六届双创大会,服务了上海等13个城市104所高校的2500余名师生。六场会议共有超过960名投资者参加。上海科技大学转产获奖项目仅实现41%。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