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增量政策逐步清晰,四大举措助力股市调整与经济发展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10月12日,财政部长兰福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近期将推出的四项重大财政增量政策:

·一次性大规模提高债务限额,替代地方政府现有隐性债务,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

·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高抗风险和授信能力;

·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工具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和保障,提高整体消费能力。

“逆周期调节绝不只是以上四点,这四点都是已经进入决策过程的政策。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正在研究。比如中央还有很多政策工具。”借贷和增加赤字的空间。”兰佛安补充道。

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财政部此次公布的财政增量政策完全符合市场的合理预期,力度比较强劲。财政部长“中央有更大借贷空间”等表态,给了市场更多信心。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虽然目前无法给出具体数字,因为增发的发债金额还需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预计增债相关数据将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披露。 10月下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部发布会透露的一个重要信号是,中央完全有能力、有空间解决市场担心的地方债务问题和基层金融困难。

那么下一步将提高多少债务限额来替代隐性债务呢?位移的形式和影响是什么?赤字会增加、借贷会增加吗?

万亿级减债战略即将启动

毫无疑问,财政部此次出台的增量政策中,最受关注、短期影响最大的就是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当前,地方债务偿还压力较大。有些地方还本付息数额较大。加之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刚性支出不减,化解债务的压力甚至已传导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并影响部分政府投资。

兰佛安表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事关发展、事关安全、事关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024年起,财政部在完成相关手续后,安排债务限额1.2万亿元,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消化政府对企业欠款。为缓解地方政府减债压力,除每年继续在新的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债券支持化解现有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外,拟增发债务一次性进行更大规模的限制,以替代地方政府现有的隐性债务。加大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的力度。相关政策将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向社会详细解释。

兰佛安强调,此次即将出台的政策是近年来最有力的去债支持举措。这无疑是一个及时的政策,将大大减轻地方去债压力,释放更多资源。发展经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夯实基层“三保障”。

中国社科院财税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财政增量政策总体符合预期。必要的政策力度才能更好发挥财政政策的反向调节作用。从发布会上的信息来看,财政政策可期。虽然部分数据因法定程序未能提供,但发布会已提及更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市场和社会完全可以有合理预期。化解债务风险,首先要地方政府积极发力。同时,中央将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助,形成解决发展问题的合力。

财政增量政策逐步清晰,四大举措助力股市调整与经济发展插图

“一些市场人士担心地方债务风险,而这次发布会明确会推出近年来最有力的支持减债举措之一。事实上,它正在向市场发出一个非常明确且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中央财政完全有能力推动解决地方债务等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乔宝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不少市场人士非常关心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债务上限的规模以及隐性债务如何替代。

从近几年推出的减债额度来看,最大的一次是在2023年。当时中央要求实施一揽子减债计划,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当年,财政部安排地方政府债券额度超过2.2万亿元。支持地方政府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欠企业账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整体缓解。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纳入隐性债务余额较2018年谷底下降50%,债务风险可控。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地方政府无法通过自身手段化解隐性债务。因此,财政部此次提高了债务限额,并以国债替代隐性债务,以减少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债务可以降低潜在的违约风险和地区财政金融风险。 “根据有关机构测算的到期隐性债务规模,债务限额可能需要提高约2万亿元。”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财政增量政策中,对地方性债务政策的支持超出了市场预期。由于财政部明确一次性提高债务限额是近年来最大的减债政策,预计2023年这一限额将超过2.2万亿元,至少不会不到1万亿元。

财大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机构测算并结合债务再融资进展情况,目前剩余隐性债务余额预计不低于10万亿元,而此次工信部财政部强调加大债务重组力度。预计规模应有数万亿元。

事实上,早在2015年至2018年,我国就累计发行超过12万亿元政府债券,以非政府债券的形式替代政府债务,大幅减轻了地方政府债务利息负担,有效缓解了债务压力。还款压力。多位受访专家预测,从本轮周期性债务额度来看,未来几年隐性债务置换额度规模预计会更大,甚至可能与上一轮债券置换额度类似。

乔宝云表示,本轮隐性债务置换与上述2015年推出的12万亿级债券置换类似,目的是让不在政府预算内的隐性债务变得透明,并将隐性债务纳入预算。通过政府债券置换。 ,将此前隐性债务透明化,延长债务期限减轻利息负担,并纳入预算管理,使其更加规范,有利于防范债务风险。

当然,由于财政部的新闻发布会并没有明确提高用于替代地方隐性债务的债务限额是提高地方债务限额还是提高中央债务限额,因此专家们意见不一。多数专家仍预计,此前提高的地方债限额将继续取代地方隐性债务,这将从本质上延长地方债务期限,减轻地方债务利息负担。但债务主体仍将是地方政府。不过,也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陆丙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即将进行的更大规模的债务额度增加不太可能是地方再融资债券额度和地方新增专项债额度的增加。这两种形式并不能真正减轻地方债务负担,甚至可能产生新的债务。国债一般没有指定用途,解决地方债务需要专项资金。因此,通过增加特别国债额度将债务转为债务的可能性很大。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化解债务风险只是短期举措,仍需着力构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确保债务高企的省市县风险才能真正减少债务、稳定发展。”陆冰阳说道。

最终增加的偿债金额和形式仍需官方后续披露具体信息,而10月下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是第一个重要观察窗口。财政部加大地方债支持力度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

财政增量政策逐步清晰,四大举措助力股市调整与经济发展插图1

广东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提高债务限额来替代地方政府现有的隐性债务,对财政经济意义重大。债务置换使一些隐性债务显性化,债务更加公开透明。用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的国债替代借贷成本高、周期短的隐性债务,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因此,债务置换的过程也是一个降低风险的过程,这体现了债务降低的本质是化解风险。

罗志恒认为,债务置换缓解了地方政府消化债务的压力,地方政府可以腾出更多财力和精力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债务置换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落实减税降费。一些地区“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将明显减轻甚至杜绝,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

赤字是否会增加还有待观察

相比提高政府债务限额支持脱债尚待明确,财政部在发布会上透露了补充财力的重大举措。

兰佛安在会上介绍,中央财政从地方债务余额限额中安排4000亿元,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政府化解现有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欠款。企业。

丁爽告诉记者,由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距离限额还有1.5万亿元,财政部此次拿出4000亿元补充地方综合财力。很可能动用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限额空间。由于这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范围内,因此不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但此举相当于增加地方财政资源4000亿元。未来中央政府是否会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更多国债还有待观察。目前的发布会并没有做出非常明确的表态。

上述四项增量措施中,提高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债务只是调整债务限额,并没有增加财政赤字。本次增发特别国债支持补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增发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不过,财政部也表示,其他增量政策工具也在研究中,包括中央财政赤字增加空间。

此外,兰佛安在上述会议上表示,预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将低于预期。大家都比较关心今年的预算目标能否实现。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的金融有足够的韧性。通过综合施策,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请放心!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14.8万亿元,同比下降2.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5%。这低于年初对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和支出(4%)的增长预测。

乔宝云表示,今年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低于预期。但要想最终平衡国际收支,无非是通过资产盘活、处置等方式增加部分收入,通过政府紧缩生活减少部分支出,而国际收支缺口如果部分预算高于年初预算,将通过扩大赤字、发行更多债务来解决。总体来看,中国财政回旋余地较大,完全有能力实现收支平衡。

丁爽分析,财政部长表态能够完成今年全年预算目标,应该意味着能够全面实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规模(约28.6万亿元),并在时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收入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一种可能性是通过增加其他额外收入来实现这一目标,另一种可能性是增加财政赤字并发行更多国债。赤字是否会增加、政府债务是否会发行还有待观察。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增加收入实现国际收支的金融工具有很多,比如利用预算稳定基金;增加国有企业、国有特定金融机构、专业机构的利润;加大现有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增加收入;清理和回收结转和平衡资金;调拨国库资金等

专家普遍认为,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是观察财政赤字是否会增加的重要窗口。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