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第一财经记者发现,由于A股假期休市,不少A股投资者转向更为灵活的港股进行交易。截至当日收盘,恒生指数涨幅超过6%,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8%。 。香港股市出现史诗般的一幕——Wind中证券指大涨35%,再创历史新高,申万宏源香港大涨206%,招商证券大涨超80%。
未来,中东局势、周五美国非农数据、美国大选等将持续影响市场。
获利了结和短期抛售增加
经过大幅上涨后,周四市场似乎正在回归理性。根据高盛交易柜台的信息,今天我们看到A股和港股自上周上涨以来首次出现盘整迹象。观察本轮上涨的韧性和“逢低买入”的力度,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到目前为止,机构已经看到各种产品的获利回吐和销售增加:
期权:平仓看涨期权和看涨期权价差(上周购买量的一小部分);期货:自反弹开始以来,投资银行首次看到抛售增加;现货:来自长期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的抛售增加,今早买单被搁置,多头卖单从跑赢大盘转为跟随波动(与前一天的情况相反)。
8月底以来,恒生科技指数已飙升近44%,出现盘整并不奇怪。嘉盛集团高级策略师David Scutt对记者表示,事实上,与中国复苏预期密切相关的铜矿和铁矿石期货仍远低于本周初的高位,而美元/离岸人民币已反弹回到7.0000上方,这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明股指的乐观情绪未能延伸到其他市场。截至北京时间10月3日16:50,美元/离岸人民币交投于7.0436。
此外,他还提到恒生指数已接近上升阻力。 “最近的上涨有多突然,这可能反映了空头回补和大量资本流入的影响。上看,周二早盘价格在22795点遇到阻力,这是2023年1月形成的双顶,突破24900点,下一个目标将是24900点。现在指数明显受到阻力打压,下行支撑是21066点左右,这是上周涨势停滞的地方,也是2023年初的支撑位和阻力位。”
在资金驱动的牛市中,资金的变化也是未来的关键。考虑到此次反弹主要是由资金重新分配推动的,以下是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散户和南向基金的股票仓位总结:
高盛交易台信息显示,就长期共同基金头寸而言(截至8月底),在本次上涨之前,亚洲和全球基金对中国的敞口达到过去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共同基金现金水平也跌倒了。接近多年低点时,这些机构普遍行动缓慢,此次并未大幅加仓,这可能意味着如果市场继续上涨,其他市场的资金可能会转向中国。
“过去几天我们看到长期投资者买入优质中国热门股票,但考虑到相对业绩差距,主动指数追踪基金可能会有更多买入需求,以阻止进一步上涨。头寸不足。”一位美国投行交易员告诉记者。
根据EPFR数据粗略估计,受访的全球共同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约3万亿美元)整体减持中国3%,这意味着长期投资者需要购买A股约1000亿美元。股、H 股和 ADR。美元回到中性配置。
从对冲基金头寸来看(截至 9 月底),净配置在过去两周大幅增加。 9月底总体配置达到5.9%(5年来第32个百分位数),当月增长1.2%;净分配达到 9.2%(5 年来第 49 个百分位),增长 2.4%%。在之前的增长中(中国疫情后重新开放、2022年政治局会议),机构观察到净分配增加了3%至6%,总体分配增加了1.5%至2.5%。
南向资金方面,9月份以来整体出现净流入,并已连续15个月净买入(最后一个净卖出月份为2023年6月)。今年迄今为止,南向基金是亚洲最大的买家,净购买额达到630亿美元。香港南向资金参与度稳步提升。 2024年至今,南向资金流入占香港总交易量的比例已达16%的新高。南向基金将于10月8日星期二与中国A股一起恢复交易。
财政刺激力度决定后续市场走势
目前确实有资金从印度、韩国、日本股市流出,配置资金到估值较低的中国股市。与印度股市近25倍的市盈率相比,MSCI中国的市盈率只有11倍左右,这是过去几年交易最繁荣时期的市盈率。只有18次。目前,除了股市估值低廉外,中国的财政刺激政策也令人期待。
“印度的估值确实有点太高了,中国台湾和韩国股市受到半导体和科技周期低迷的影响,美国经济放缓也可能影响美国和全球股市。”骏利大中华区股票主管缪子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过,大家也在关注后续的政策举措,尤其是财政刺激的力度是否会达到预期。
摩根士丹利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在未来几周内宣布更多支出措施,中国股市可能进一步上涨10%至15%。进一步财政扩张的预期再次出现,导致投资者继去年年初上次这样做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首次从通货再膨胀的角度看待中国。当时,投资者给予MSCI中国指数的预期市盈率为12倍左右。
据记者了解,国内外各大投行对于财政刺激的预期是,四季度增发国债有望获得批准,财政支出可能高达3万亿元。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10月3日的报告中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享受了最初的狂欢之后,尤其需要为不利的情况做好准备。在更好的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会密切关注正在酝酿的泡沫,并及时采取措施平息疯狂的股市。此时,财政刺激的规模和节奏可能会更加谨慎,而政府则将精力转向更艰巨的任务,包括清理房地产行业乱象、重组财政体系;在基准情景下,较小规模的刺激可能会出现泡沫和潜在的泡沫破裂。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寻求出台财政措施来稳定需求并维持地方政府的基本运作,但可能无法解决任何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未来几个月,政策制定者如何驾驭未知领域应受到密切关注。陆挺认为,“我们认为政策首先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应对第二轮冲击,中央将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其次,中央可能会加快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提高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支出。他认为,未来中央政府可能最终成为“最后的建设者”,直接为已预售但延期的住宅项目提供资金。然而,政策的规模和步伐可能更加不确定。增量刺激规模最终可能被限制在每年GDP的3%,市场应更多关注刺激措施的具体内容。 ”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