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协作机器人已经到达瓶颈了吗?其实,它们已经在悄然解锁新的应用场景。
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正在火热进行中。记者从多家机器人参展企业了解到,富士康等国内各大“苹果链”厂商,以及比亚迪、小米等汽车厂商,目前都在内部展开大规模协作机器人大赛。在这些头部企业的标杆工厂中,多个品牌的国产协作机器人被派去“实习”,测试机器人能否胜任曲面屏的传输转运、光伏板的搬运、弧焊等过去“离不开人类”的场景,未来将选拔出最优秀的候选人。
精英弧焊工作站
去年工博会上,一大批国产协作机器人还在艰难攻克手臂负重这座“山头”,而今年已然更上一层楼。节卡今年4月刚发布了负重20公斤的JAKA Zu 20,而此次工博会全球首发的JAKA MAX负重更是高达40公斤。这意味着协作机器人不再“惧怕重量”,跨过了一旦负重增加,稳定性和精准度就会下降的门槛。
JAKA MAX承重已跃升至40公斤
协作也是一大进步。在今年的工博会上,两台捷卡移动机器人在青花瓷音乐声中与粉丝共舞,动作交相呼应。但专家看出了其中的奥秘——这种协调之美,完全适用于双机“搬砖”的工业领域——一块光伏板由两台移动机器人协同作业,一台前进,一台后退,水平移动或旋转配合,安全快速地完成任务,这考验机器人的算法和软硬件的协调能力。
双机联动的扇形舞也完全适用于工业现场的两台机器“搬砖”。
相比于欧美、日本ABB、FANUC等巨头主推的工业机器人,我国的协作机器人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前者好比燃油汽车,后者则是新能源汽车。协作机器人是一个新物种,距离丹麦公司 研发出全球首台协作机器人UR,至今也不过16年时间。这个新物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像大功率、高成本的工业机器人那样被“关在笼子里”或围起来,而是倡导“我帮你打水浇花园”的人机协作,部署成本低,安全易用。
新松DOKU协作机器人
追赶欧美日的“燃油车”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国的协作机器人犹如新能源汽车,有望弯道超车。2018年以来,新松、艾利特、佳卡、飞犀等国产协作机器人逐渐应用到精密器件装配、轻量化部件上下料、检测拧紧等工业领域,展现出远超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和灵活性。
杰卡协作机器人
例如,艾利特机器人携CP系列模块化协作码垛工作站亮相本次工博会,可满足最高2.6米的托盘高度要求,9箱/分钟的码垛速度,可替代约4名工人的工作量,平均6个月即可收回投资成本。
Elite CP系列模块化协作码垛工作站
随着我国国产协作机器人在技术和供应链协同上不断提升,在实验室巡检搬运、曲面屏传送运输、天眼“洗锅”(我国射电天文望远镜“中国天眼”反射面激光靶维护)等高难度场景中开始逐一突破。
例如,新松一款擅长弧焊的多功能协作机器人,由于加入了3D视觉和传感器,实现了无需演示即可进行焊接教学,目前已在多家船厂投入使用,它克服了人类焊工专业工艺能力的限制,可以避免焊工“眼花缭乱”或情绪化作业的弊端,其重复定位精度误差甚至低至0.02毫米,某种意义上,它已经超越了人类。
中科新松多弧焊接机器人
据行业统计,2023年,我国协作机器人出货量表现亮眼,同比增长率达21.5%。同年一大标志性事件是国内某汽车及新能源龙头企业向艾利特一次性下单3000台六轴协作机器人,成为协作机器人市场全球最大单笔订单。今年国内大厂的需求更加迫切,如“果链”工厂中的机床加工场景,涉及物料周转运输,人工密集且易发生磕碰丢失,亟待“机器换人”。目前,富士康、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国内龙头企业的标杆工厂累计已引入超过200台移动作业机器人,经过验证测试,预计明年、后年将进行大规模部署。
本土协作机器人蜂拥入厂,自然会引发价格战。此前,就有消息称协作机器人以材料价入驻比亚迪工厂。不过,捷卡、新松、埃斯顿等参展商告诉记者,客户一开始可能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在工业领域,出货的可靠性和良率才是最重要的。捷卡移动机器人产品总监谭宏浩表示:“协作机器人的终极比拼,是在精度和稳定性基础上的综合性价比。”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