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并没有浇灭参会人员参加阿里云大会的热情,9月19日至9月21日,位于杭州西南部的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迎来了今年的人流高峰。
来源:时代周刊记者 摄
今年云栖大会开辟展览面积约4万平方米,设有人工智能+、计算、前沿应用三大主题馆,以及3场主论坛、400余场分论坛。
“仅今天上午,我们的展位就涌来了几百人,大家都在询问我们模型的应用场景和优势。”9月19日,展厅内一家大型模型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方磊(化名)参加过好几届云栖大会,今年他的公司从单纯的参与者变成了参展商,亲眼见证了马云执掌云栖小镇的繁华。后来因为疫情,他错过了接下来几年的云栖大会,去年才重返云栖大会。
“现在很难跟过去相比”,方磊坦言,但相比去年,今年的云栖大会还是热闹一些。方磊观察道,“今年AI已经完全成为主题,在各行各业都能看到AI的应用。去年AI还只是一项技术,但今年显然已经在很多应用上付诸实践。”
来源:时代周刊记者 摄
作为AI的基础,“算力”和“算力”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阿里云在过去一年投入大量AI算力建设,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旺盛需求。”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永明在今年云栖大会上表示。
一年前,刚刚出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蔡崇信在云栖大会上为阿里云的发展定下了基调:AI时代最开放的云。这是一条与国内大部分云厂商不一样的道路。
在去年云栖大会后的财报发布会上,吴永明首次提出“AI驱动,公有云先行”战略。阿里云随即开始组织架构改革,首次成立专门的公有云事业部,目标优先规模化、扩大市场份额。
一年过去了,阿里云也在自己的地盘上展示实力。
策略方面,阿里云持续降价开源,百联平台三款通灵千文主力型号中,Qwen-Turbo价格下降85%,Qwen-Plus和Qwen-Max价格分别下降80%和50%。
此外,统一多个模型也进行了升级迭代更新,统一千文新一代开源模型Qwen2.5发布。同时,云端基础设施面向AI,从计算、存储到网络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栈优化。
除了阿里云本身,云栖大会还邀请了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无论是更智能的大模型、敏捷的人形机器人,还是全球首款AI汽车……阿里云始终是嵌入到它们一些底层环节的“地基”。
吴永明表示,“人工智能最大的想象空间,不是在手机屏幕上,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这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也是阿里云的野心所在。
图片来源:阿里云微信公众号
十几年前,云计算崭露头角,阿里云在质疑声中“破冰”,成为国内云计算市场的领头羊,多年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如今,处于AGI革命的前夜,阿里云在云市场上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竞争对手,竞争和博弈比以往更加激烈。
阿里云正在试图把握AI的脉搏,完成下一次变革。
AI时代仍需做“铲子卖者”
“阿里云首先是一个云厂商,更是一个AI(企业)。”阿里云副总裁张奇在云栖大会接受时代周刊等媒体采访时强调了这一点。
会上,阿里云CTO周敬人宣布,Qwen-Max已全面升级,性能接近GPT-4o。
据阿里云提供的数据,与去年4月发布的第一代统一千文模型相比,Qwen-Max的理解能力提升了46%,数学能力提升了75%,编码能力提升了102%,抗幻觉能力提升了35%,指令遵循能力提升了105%,模型与人类偏好的契合度提升了700%以上。
来源:公司提供
AI火了整整一年,但基础大模型的性能提升并不能满足市场的胃口,在大模型应用的关键时期,阿里云需要拿出针对具体场景落地的能力。
因此,统一万像和统一灵码已全面升级。统一万像发布了全新视频生成模型,可生成电影级高清视频,可应用于影视创作、动漫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此次全新模型的发布,也标志着统一大模型已覆盖文本生成、图像理解、视频理解、音频理解、图像生成、视频生成等全模态场景。
升级之后,统一灵码可以完成更加复杂、全面的任务,例如无需借助专业的IDE软件,便可在Web端直接执行缺陷修改、需求分析、代码实现、问题排查等任务工作流,从而缩短应用开发周期。
除了打磨自己的大模式,阿里巴巴在过去一年里还积极投资了五家AI“独角兽”:智浦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五家公司均亮相云栖大会,为阿里云“撑腰”。
“我们与阿里云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弹性计算方面。”智普AI相关人士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不过,多数企业表示,不太愿意透露与阿里云的合作细节。
来源:时代周刊记者 摄
如果说大模式的进展更接近于在“数字世界”的布局,那么阿里云与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厂商的合作,则指向了“物理世界”。
今年云栖大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驾驶着被誉为“全球首款AI汽车”的P7+亮相。据称,这是全球第一辆端到端自动驾驶汽车。
来源:公司提供
“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算力解决方案,都是和阿里云合作的,今天我们给小鹏汽车提供驾驶舱内的算力和模型能力。”张奇说。
小鹏汽车与阿里云的合作始于2019年,当时小鹏汽车开始全面上云,并采用业务容器化部署。两年来,小鹏汽车与阿里云联合打造的AI算力规模增长超过4倍。9月20日的云栖大会上,小鹏汽车宣布车联网、官网、商城、大数据等核心业务均已迁移至阿里云倚天实例,可节省20%以上的算力成本。何小鹏表示,将继续深化与阿里云的AI算力合作。
另一方面,DRIVE Orin系统级芯片已与阿里云统一千问多模态大模型Qwen2-VL实现深度适配,阿里云与斑马智能驾驶、联合推出座舱人机融合大模型解决方案。
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张奇表示,很多机器人创业公司都在使用统翼的开源或闭源模型,这些模型已经成为机器人的五官和大脑,这就是阿里云和产业的关系。今年5月,阿里巴巴还投资了通用机器人公司诸暨动力。
阿里云在AI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AI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或归宿。
“不是说阿里云要自己做自动驾驶、做机器人,阿里云出去并不打算把智能化的东西都做。”张奇解释道,阿里巴巴的定位和定位决定了它提供的第一层服务是底层基础设施能力,第二层是提供模型能力,通过百联平台和统一App交付给客户。
本质上,阿里云还是需要做AI时代的“卖铲子的人”。
再次开源,再次降价
AI挖金时代,铲子有需求,但关键是怎么卖。
对于阿里云来说,降价策略仍在继续。
阿里云认为,技术的优化和规模效应会带来成本的大幅下降,正如吴永明所说,“模型推理的成本已经呈指数级下降,远远超过了摩尔定律。”
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百联平台上三款主力统一千文型号再次降价。Qwen-Turbo 价格下降 85% 至百万级 0.3 元,Qwen-Plus 和 Qwen-Max 价格进一步分别下调 80% 和 50%。一年来,阿里云百联上统一千文 API 调用价格下降 97%,百万级调用成本低至 0.5 元。
来源:公司提供
“整个行业都在降价,原料药现在基本不赚钱,主要靠规模经济带来的边际效应盈利。”一位大型模型厂商的技术人士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底线可能在深寻,只要价格不低于这家公司,就有可能盈利。
“降价对我们肯定是持久利好”,在IT行业从业多年的王欣(化名)表示。不过,这有点像打车软件早期的战争,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从目前参与的企业和用户数量来看,还没有一家达到可以盈利的阶段,现在处于推广阶段。
王欣认为,0元或许能吸引到不少无效用户,但低价也能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愿意付费的用户价值是无法比拟的,哪怕1000万用户每人只支付0.01元,总价值也比1亿无效用户要大。
在他看来,这种商业模式有些类似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就是前期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占领市场之后再逐步收回成本,当然用户也能从中获益。但目前的价格战只能说明这个行业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真正成为国内的领头羊。
“从技术角度来说,谁的技术强,谁在价格上就更有优势,同样的配置,我能生产出更多有用的东西,那我就敢于压低价格,打败你的产品,这就是淘汰机制。”王欣说。
但周敬人认为,“这不是价格战!”在采访中被问及降价问题时,周敬人强调,目前云计算的价格相对于未来的庞大应用来说还是太贵了。
来源:公司提供
张奇把现在的人工智能比作1996年左右的互联网,当时上网非常昂贵。但后来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互联网成本变低,才得以普及。现在阿里云也在疯狂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只有降低费用,未来才能迎来应用的爆发。“不是今天要算,马上能赚多少钱,马上达到什么目标”,张奇说。
不过,即便阿里云营收不断下滑,但依然是赚钱的。根据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Q1财报,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6%至265.49亿元,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公有云业务实现两位数增长,经调整EBITA利润同比增长155%至23.37亿元。
开源策略与降价策略一致,在云栖大会上,周敬人发布了通识钱闻新一代开源模型Qwen2.5。Qwen2.5涵盖多个尺寸的大型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数学模型和代码模型,每个尺寸都有基础版、指令跟随版和量化版,共计上架百余个模型。据悉,旗舰型号Qwen2.5-72B性能已经超越Llama 405B。
据阿里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中旬,统一钱文开源模型累计下载量已突破4000万次。
“开源(模式)提供了极致的性价比,让生态得以发展。闭源(模式)是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特殊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极致的能力。”周敬人说。
据阿里云开源平台技术人员林明(化名)介绍,阿里云开源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影响力。“阿里巴巴现在在AI领域投入很大精力,需要这样的社区来展示我们的能力。”林明说,用户如果想接入社区、上传模型给别人使用,就需要遵循社区的规范。阿里云已经成为这个开源环境的规则制定者,这一点非常重要。
林明称,用户使用开源模式之后,阿里云可以帮助用户在云上部署,即使用户不在阿里云上运行开源模式,但这个模式是阿里云研发的,也能为阿里云吸引流量,增加影响力。
“我们兑现了之前的承诺”,周敬人在采访中自豪地表示,“‘阿里云要做AI时代最开放的云’,这句话在去年可能听起来像是一个口号,但我希望今天大家听到的,是一个很有事实依据的表述。”
阿里云的目标
铁匠本人必须很强大。
对于云供应商来说,最强大的优势是基础设施。
吴永明表示,在新增算力市场中,超过50%的新增需求是由AI驱动,AI算力需求已成为主流。
“未来几乎所有的软硬件都具备推理能力,其计算核心将成为以GPU AI算力为主、CPU传统计算为辅的计算模式。”吴永明说,阿里云单网集群已经扩展到十万卡级别,从芯片、服务器、网络、存储到散热、电源、数据中心等,正在重构面向未来的AI高级基础设施。
今年云栖大会,阿里云对基础设施进行了一系列升级。
例如,新推出的盘久AI服务器单机支持16张显卡、1.5TB显存,并提供预测GPU故障的AI算法,准确率达92%;首次推出GPU容器算力;网络架构HPN7.0可稳定连接超过10万块GPU;另外,阿里云CPFS文件存储数据吞吐量提升至20TB/s;人工智能平台PAI已实现万卡级别训练与推理一体化弹性调度。
来源:公司提供
“表面上大家看到的都是‘AI基础设施’这几个字,但这中间却隐藏着很多细微而重要的创新。”周靖人表示,AI技术的变革是一个系统性的技术变革,大模型的更新离不开基础设施。没有底层能力的支撑,今天的模型研发、迭代等就没有地方承载。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通相生的关系。
新基建一直是阿里云的战略重点,2020年4月,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2000亿元,攻克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打造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
四年多后,吴永明在云栖大会上宣布:“阿里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AI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时代周刊记者 摄
阿里云的目标是什么?
据张奇介绍,吴永明去年9月上任后就表示:“阿里云唯一的产品,就是‘一个遍布全球的理想AI云计算网络’。”
阿里云副总裁张奇进一步解释道,“你看看我们今天所有的发布,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理想的AI云计算网络来构建的。不管是从底层芯片,到存储服务器、数据中心、电源、灵君、容器。你今天把它们串起来,就可以看到我们所有的发布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构建的。”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