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和医疗披露2024年半年报,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9.02亿元,同比增长8.75%;净利润约-1.39亿元,亏损同比收窄38.74%,业绩出现边际好转迹象但仍未能扭亏为盈。
从过往业绩来看,2023年,永和医疗实现营收17.77亿元,同比增长25.8%;归母净利润高达5.4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536.39%。其中,上半年扭亏转盈,亏损2.26亿元,同比减少1383.06%。在去年低基数的背景下,永和医疗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并未出现明显好转。
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公司业绩已遭遇拐点,净利润持续下滑,长期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具体来看,2020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6.39亿元、21.7亿元、14.13亿元、17.77亿元。除2022年受疫情影响门店暂停营业或限开外,其余年份营收同比增速均保持在25%以上。
随着营收规模扩大,公司净利润不增反降,各报告期净利润分别为1.63亿元、1.20亿元、-0.86亿元、-5.46亿元。2021年至2023年,净利润连续三年同比下降,降幅较大,分别为-26.41%、-171.44%、-536.39%。收入与利润出现背离的原因在于,虽然公司大力扩张带动收入不断上升,但期间费用也随之上升。加之消费疲软,公司人均客单价持续下降,导致公司毛利和净利润均承压。
从主营业务来看,植发医疗服务及医疗整合服务是永和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别占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的74.8%及23.9%。根据公司定期财务报表,2020年至2023年,公司植发医疗服务人均消费分别为27,868元、26,643元、26,251元、22,174元;医疗整合患者人均消费分别为3,606元、5,531元、5,731元、4,934元。
2024年上半年,两项业务的人均消费分别为22987元、4331元,基本为近年来的最低值。受客单价下滑影响,公司毛利率近年来持续下滑,由2020年的74.57%降至2023年的56.11%,累计下降近20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略有提升至58.81%,但仍处于历史极低水平。
在客均价下滑、盈利能力减弱的同时,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折旧、摊销、员工费用等刚性支出,公司营业成本仍在上涨。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达3.71亿元,2023年全年营业成本达7.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从成本结构来看,员工成本、摊销及折旧费用一直是永和医疗最大的两大成本,2024年上半年分别为1.42亿元、1.53亿元,占总营业成本比重分别为38.3%、41.2%。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植发通常属于一次性消费,无论最终效果是否符合预期,顾客基本不会复购,且倾向于植发的客群基本集中在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富裕群体。随着业务的发展,潜在客户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为了实现业绩增长,需要扩大业务覆盖范围,触达更多潜在客户,而这又会增加相关成本,进一步降低盈利能力。
过去几年,雍和医疗不断扩张,实现持续营收增长。2018年至2023年,雍和医疗的植发医疗机构数量分别为30家、37家、48家、54家、63家、75家,逐年增加。新增的植发机构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华中的二三线城市,新增覆盖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2024年上半年,公司关闭门店3家,植发医疗机构数量为72家。
但从接受植发服务的人数来看,剔除2022年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机构数量增加带动收入增长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按照上半年人数翻倍的粗略估算,2024年接受植发服务的人数可能与2023年基本持平。
客户数量低迷,客均价持续下滑,为扩大市场,永和医疗销售费用率持续上升,2020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永和医疗销售费用分别达7.8亿元、10.73亿元、7.67亿元、10.44亿元及4.63亿元,对应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7.57%、49.43%、54.27%、58.76%及51.31%,虽然2024年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持续压制公司利润率。
永和医疗在2023年年报、2024年半年报中均提到,未来将以降本增效为重点提升公司盈利水平,但从过往数据以及植发业务本身的商业模式来看,消费降级下,保持增长和利润或许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相比业绩不佳,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或许更值得关注。植发兼具消费和医疗属性,规范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合规对于公司品牌建设、获取用户信任、满足监管要求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雍和医疗的管理却未能跟上,投诉和处罚不断。
例如,2024年2月4日,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行政处罚通知显示,永和医疗旗下上海永和医院因“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被罚款1万元。
经专门调查查明,患者曾某于2023年9月28日到永和医疗接受植发手术。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曾某离开手术室,由肖、翟两名护士独立为患者实施毛囊移植手术,即由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据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显示,仅2024年,永和医疗就接到多起投诉,投诉原因主要包括虚假广告、退款难、医生资质不明等。
业绩不佳、管理漏洞频出,永和医疗自然难以获得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可。2024年3月4日,深交所发布《关于深港通下港股通对象名单调整的公告》,将永和医疗从深港通下港股通对象名单中剔除。从市值来看,自2021年永和医疗以发行价15.8港元登陆港股市场以来,公司股价一路下跌,截至9月10日下午收盘价,股价仅为0.66元/股,长期低迷的成交量使其成为一只“仙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