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往义乌的高铁上,我看到《金华日报》头版刊登的一组义乌海关发布的外贸数据格外引人注目:2024年前7个月,义乌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1%。具体来看,前7个月,义乌对美国等热点地区、“一带一路”参与国出口均同比大幅增长。
不往“宏观环境”里找原因,义乌是如何在普遍被认为“不太乐观”的全球环境下,实现进出口贸易额高速增长的?
1. 游览义乌
有人说,应该到义乌来看看小商品世界的繁荣,看看这里的商贩们如何靠“一根针线、一根吸管、一朵塑料花”逐渐积累起巨额财富。
这里的财富是“低调的奢华”,当你看到那些普通人,看到那些从普通小物件开始的创业故事,你也会给自己一些信心: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创造财富。
在这个被誉为“世界超市”的全球小商品城,处处都是对义乌城市精神的宣传。就连酒店餐厅里,一张摆放调味品的小桌上,都印着几句醒目的大字——“在义乌,有商业,有生活”,告诉人们这个小城市的特点——一个处处是商业的商贸城。
走进由五个区相连组成的义乌小商品城(现称义乌国际商贸城),仿佛陷入了商品的海洋。
初次来这里的人无不感到惊奇:第一,商品这么多;第二,商品销售链条上的起始价格这么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流小流无以至千里”的中国文化名言,在这里有了最现实、最生动的注脚。
今年前7个月,义乌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1%,清晰展现出义乌在全球经济发展周期中的经济韧性和活力。
义乌小商品城上千家商铺里的商户们踏实做事,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谈论与生意无关的事情。沿途放眼望去,他们有的正忙着和外商洽谈订单,有的正忙着在网上处理订单。
中午时分,商铺里大多数人都会搬出一张小桌子,摆在地上,或独自一人,或与几人一起,吃一顿简单的午餐。一辆售卖盒饭的流动车穿梭在小商品城狭窄的过道里,两区之间的大片空地上,偶尔有人站在那里,将新鲜的水果打成果汁。果汁价格不贵,也体现了商贸城商品的定价原则——薄利多销。
虽然数字化建设在推进,直播带货也广泛应用,但很多小商品不接触、不体验、不到现场根本无法分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采购商可能有一半是外国人。
数据显示,市场采购贸易在义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贸易模式非常适合义乌小商品贸易的特点。
义乌的夜市很多,除了烟火气息,还有生意,这里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不仅吸引了本地人和国内游客,就连很多外地人也纷纷前来购物,低廉的价格,吸引着所有人。
包包店的女老板告诉顾客,店里所有包包都是100元,不用问价,也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时间再介绍。等她遇到最后一个顾客时,已经是午夜过后了。新的一天的清晨,她不想再多说话,匆匆忙忙地把货收拾上车,有些疲惫地说:“别人可以早点回去睡觉,但我不行,还要给其他批发客户发货。”
2、“鸡毛换糖”精神创造的商业文明
义乌的生意是本地人和外地人对这座城市的共识。
义乌有一家名为“‘鸡毛换糖’义乌菜”的餐厅,餐厅设计所运用的文化元素无一不是关于义乌人的经商精神。义乌通过几代人的传承,以及44年小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商业文明积累了一笔厚重的财富。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这个义乌样本,是一群普通人的奋斗史。义乌人凝聚在一起的细微力量,稳步将这个浙江内陆小城推向世界。
餐厅墙上的文字是这座小商品城商业文化的核心,朴素、忧伤、闪烁,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普通人的小小心思、大愿望,这些愿望和翻山越岭、挑担子的行为,最终铸就了铁一般的商业文明,成就了义乌今天的面貌。
“双肩挑着百种生意,一对糖篓可以变十八般武艺;爬山越岭走遍天下,挣点生计好过年。”不知是谁这样形容义乌商贩做生意的情景。没有豪言壮语,是真实的描述。谁愿意在外面走街串巷?为了生计,度过这些艰难的漂泊日子,他们最想的就是回家团聚、过年。几百年来,“鸡毛换糖”是许多义乌农民重要的谋生手段。走村串村、沿街叫卖的“鸡毛换糖”人,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亚洲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农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鸡毛换糖”经营传统,正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市场”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的历史渊源。
义乌餐馆墙上写着“鸡毛换糖”
新时代的义乌人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也是政策变化中最敏感的机遇发现者。1982年,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的第四年,义乌成立了最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如今,一走出义乌高铁站,通往出口的通道两边,就有许多红底黄字写着最新的中央精神的落实发展建议,展现着小城市的中国特色,细微的脚步也紧跟时代潮流。比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等,既有最新的中央精神,又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临近出口,高铁内的设施也展现着全球小商品之都的风采。这里有一块非常显眼的公安招牌,上面印着中、英、韩等五种语言,中文意思就是“外国人才服务办公室”。同时,由于和中亚等地做贸易的中国人大多是西北少数民族,所以在旁边的服务处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服务点”。
高铁站出口对面的电子显示屏上,写着“小商品大市场再创辉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20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这句话也出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
我在长三角一些小城市调研时发现,改革开放之初创业的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通过艰苦奋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已经成为行业内非常成功的企业,但依然习惯性地关心国家的大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甚至成立了自己的调研小组,认真研究最新的文件、指导意见,寻找商机。
义乌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吸引了不少来此采购商品的外国商旅人士。为了方便他们在这里做生意,我下榻的酒店前台,贴心地为各国人士提供服务,并提供了多种支付方式。一块“浙江便捷支付”的小牌子显示,接受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数字人民币、银联、VISA、JCB、Club、云闪付、支付宝、微信等。在贸易支付方式上,义乌还推出了自己的“易付宝”,满足贸易伙伴的跨境支付和境内支付服务。
义乌这座小城,不仅有高铁,还有机场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流。作为全球小商品采购中心,义乌的跨境货运十分发达,中欧班列更是把中国制造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今年是“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站台)开通10周年,开行10年来,班列已开行20条线路,辐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城市。
此外,由于义乌特殊的城市功能定位,义乌机场经过四次扩建,成为全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县级机场航空口岸。2023年8月29日,义乌—鄂州航线首班全货运航班开通,这也是义乌机场开通的首条国内全货运航线。
3.义乌内外贸“双循环”数据
义乌与多少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义乌的产品覆盖全国多少个省市?
如今,义乌被定位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节点,义乌产品销往海外、全国各地。
如今,除了下单的市民,义乌也开始有游客前来购物。注意到这种情况后,当地政府在义乌小商品城做了一些小改变:靠近主街的商铺会把部分商品拿出来摆在门口,满足普通游客的零售需求。
我们再来看看义乌海关公布的外贸数据,2024年1-7月,义乌进出口总额3791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出口3359.7亿元,同比增长18.5%;进口431.3亿元,同比增长15.7%。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占浙江全省的12.6%、15.0%和5.5%,分别提升了1.2、1.3和0.4个百分点。义乌显然是全国外贸“尖子生”。 2024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83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26万亿元,同比增长6.7%;进口10.57万亿元,同比增长5.4%。义乌商品进出口覆盖全球市场。其中,今年前7个月,义乌对非洲、拉美、美国、东盟等主要贸易市场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对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分别达683.3亿元、631.5亿元、481.5亿元和375.8亿元,同比增长15.4%、27.8%、32.2%和35.8%。其中,义乌对印度、沙特进出口184.9亿元、9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13.0%。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进出口逐步增加,义乌与这些国家的外贸数据也十分亮眼。今年前7个月,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362亿元,同比增长20.4%,占同期义乌进出口总额的62.3%。
从出口方式看,市场采购贸易仍占主导地位。今年1-7月,义乌市通过市场采购贸易出口2701.8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0.4%。同期,义乌市通过一般贸易进出口869.5亿元,同比增长4.0%。今年1-7月,义乌市进口消费品253.2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市进口总额的58.7%。其中,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46.7亿元,同比增长37.1%。
同样是义乌贸易的一个观察点,8月15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小商品城”)发布2024年半年报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67.66亿元,同比增长3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48亿元,同比下降27.54%。对于增减,小商品城的解释是,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16.05亿元,主要系市场运营、商品销售及商贸服务等业务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5.5亿元,是由于投资收益及资产处置收益减少10.51亿元,而市场运营及贸易服务净利润则增加5.01亿元。
对于贸易来说,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结果。义乌小商品进出口之所以在全球经济转型周期中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就是因为直接对接客户需求,从需求中找到市场,这是生产经营最简单的道理。
4.义乌制造标准化管理
经过五次迭代升级,义乌国际商贸城如今不仅有低技术含量的作坊式产品,还有手工制品、走出去的自有品牌、本土产品、中国制造,商品种类丰富,层次也多种多样。
人们对于义乌产品的认知或许还停留在最初的手工作坊阶段,人们常开玩笑说,自己出门旅游买的纪念品都是义乌生产的,这体现了义乌强大的制造能力。但义乌制造绝不是低质量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品在海外被视为“物美价廉”,给中国产品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产品质量已跃升数个层次,中国正逐步走向产业链中上游。
随着中国制造全面质量升级,义乌近年来将标准化生产提上日程。
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很多场景中都有提及。比如有这样一段话:“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从中国古代的‘车有标准轨、书有标准文’到现代工业大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交流、支撑产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已经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市场的繁荣需要更优质的产品,需要标准的创新实施与应用,需要推动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义乌小商品城里,有一家店叫星宝伞,一个传承了三代的雨伞品牌。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义乌视察时,曾到过这家店。如今,星宝伞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这样的本土制造品牌,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品牌。
义乌是浙江的义乌、中国的义乌、世界的义乌,如今这个市场创造了上千个品牌,很多品牌销往国内外后,都成为了世界品牌。
在小商品城的主街上,一些店铺摆出一些商品供游客选购。一位店铺老板说,因为有些人并不是批发商,只是来旅游考察的,为了应对这群人,所以提供零售服务。但这种零售服务店铺并不多,提供的零售商品种类也不多。义乌小商品城可以说是商品的海洋,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生活中需要的东西竟然有这么多,看到这些商品后,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用到的小商品可能就来自这里,一把剪刀、一个发夹、一个徽章的塑料套、节日装饰用的假花、一把铲子……义乌小商品城的英文网站域名是,直接对应“中国小商品”四个字。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和产业链的完整超乎想象,这也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的优势。了解义乌的中国商品,就能从小细节中看到大局,了解庞大的体系。
走在义乌的大街小巷,观察一条又一条的街道,你会发现街市也是小商品交易区,有的直接以某种小商品命名。比如稠州中路就是货架一条街,街边的店铺几乎都是卖货架的,种类繁多。想买货架的人,一定能在这条街上找到自己喜欢的。
义乌是一座小商品贸易城,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展示商品的大货架,想知道全世界有多少种商品,不妨来这里数一数。观光旅游也是这里的新商机,让世界小商品之都成为文化、商业、旅游结合的良好版本。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如果你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优势做强,就会衍生出相应的价值。一些经营地点还被授予“购物旅游推荐经营地点”。
人们说起企业走出去,似乎都觉得是不得不做的事。从义乌小商品生意来看,这里的商户并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变的真理依然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生意。很多年前,义乌人跨越千山万水,走过大街小巷,在国内千家万户做着易货生意。如今,他们的生意已经跨越山海走向了世界。这里的店主并不觉得走向全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里的店主会说英语并不稀奇,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客户都是外国人,外语是必备的交流工具。一切都是实用的,而不是多余的。
为配合义乌小商品的全球贸易,除了小商品城,义乌还拥有大量共享云仓,满载货物的大型货车或停放或移动,将货物运送到目的地。
5. 我们需要有一点义乌精神
观察义乌,其实更能让人反思。
我能做什么?我能为这个世界上需要我的人做些什么?
大环境并非不重要,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各种外部环境都非常适合个人生活、就业、成长的环境中。然而,世界从来不总是阳光灿烂。当有些条件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人要想过上好日子,是应该抱怨,还是应该努力突破,把不利条件变成可以利用的机会?义乌人告诉世界的答案是:努力寻找市场,解决世界需要,建立自己的事业。
义乌原本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小县城,交通不便,资源有限,距离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较远,不在大城市的辐射圈内。传统的义乌农民,有“鸡毛换糖”做小商品生意的谋生手段。如今,“鸡毛换糖”是义乌精神的象征和代名词。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响起时,义乌人跋山涉水、挑扁担经商的传统商业精神像星星之火被点燃。1982年,义乌出现了最早的小商品市场。当时人们的经营方式由传统的走街串巷转变为更具聚集力的地摊经营。1984年底,装修一新的门面的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投入使用。当时,义乌小商品从业者还成立了协会组织。据资料照片显示,这个市场里挂着“热烈祝贺义乌小商品市场个体工商业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标语,十分正式热闹。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与篁园路交叉口的第三代小商品市场落成。经过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小商品批发市场。1992年5月,浙江义乌第四代小商品批发市场“小商品世界”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10月21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一期开业。如今,义乌国际商贸城有五个区连在一起,出租车司机要问乘客要去哪个区,因为每个区之间的跨度很大。
义乌样本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例,学习起来也很容易——从小事做起、从需求入手。
这座城市的商业精神,就是传承“一毛鸡换一糖”的精神,挑着扁担找市场,行动起来就好。然而,谁能像他们一样,常年离家走村串村找生意呢?世间的道理,往往不是什么高科技、高端的东西。义乌精神,可以复制,可以传播,可以讲,可以领悟。道理很简单,所谓的伟大成功,往往就存在于最简单的道理、最简单的行动中。
我不喜欢抱怨,因为抱怨也没用。义乌精神传承了这么久,支撑了这座小城的繁荣,给了这片土地希望和活力,培养了这里的人们勇敢务实。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