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承压,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成关键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国家统计局9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增速比前7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央行13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在“水分挤压”效应和新旧动能转换阵痛的共同作用下,信贷、社会融资和货币供应量较前期普遍放缓。8月份,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分别增加9000亿元和3.03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少增4600亿元和981亿元;M1(狭义货币)同比下降7.3%,增速继续回落。

多位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三季度稳增长压力加大,为实现全年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逆周期调节手段需进一步加强,新增赤字和发行国债、加快发行专项债券、优化减债政策以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等措施均有空间。

供需双方均下跌

作为先行指标的制造业PMI已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制造业PMI继续回落至49.1%,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利群表示,8月份PMI指数继续跌破荣枯线,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需求指数均位于荣枯线之下,且有进一步下行波动的趋势;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继续增加,需求不足问题可能进一步发展。受需求不足制约,企业生产呈现回落趋势。生产指数跌破荣枯线,采购量指数继续跌破荣枯线,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也出现回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收敛趋势。

东方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分析认为,8月宏观数据呈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双下行的整体态势,当月经济增长势头延续二季度以来的放缓。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极端天气的影响外,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以居民消费、民间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强。

从生产端看,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连续4个月放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分析称,由于去年同期比较基数较高,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剔除季节因素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32%,延续增长态势。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承压,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成关键插图

财新研究院副院长吴超明表示,近期持续极端强降雨、高温天气,限制了工业室外生产活动,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而去年同期较高的基数也对生产产生了较大的拖累。展望未来,稳增长、加快发展新动能等政策有望继续支撑工业生产。但由于基数继续上升的制约以及“强供给、弱需求”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速仍将维持“略有回落”的态势。

从需求端看,内需疲软态势也延续,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环比下降0.01%。

王庆分析称,这一增速持续走低,说明当前消费动能仍较弱。经季节调整后,零售额环比下降0.01%,明显弱于季节性走势。近10年,8月经季节调整后零售额环比平均增速为0.59%。这背后一个主要原因是,疫情的疤痕效应、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6.0,环比下降0.2,连续4个月下降,且明显低于100的中值水平。此外,今年以来居民收入总体增速放缓,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3.7%,比上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这也将在短期内对居民消费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5个月回落。分领域看,1-8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4%,比前7个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比前7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降幅与1-7月相同。

吴超明表示,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比前值回落0.2个百分点,投资增长势头延续疲软态势,高温强降雨扰动开工、工业品价格下跌是主要拖累因素,三大类投资呈现“基建、制造业支撑乏力,房地产延续负增长”的差异化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投资再度出现负增长。1-8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吴超明分析,今年以来民间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距持续较大,民间投资落后于总投资现象突出。1-8月,民间投资累计增速再度落入负增长区间,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6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低迷、外需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是主要拖累。未来,政策亟待提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扭转民间资本“不敢投”“不愿投”现象。

稳增长政策需进一步加强

考虑到稳增长压力,预计宏观政策还将继续强化。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承压,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成关键插图1

“从近期宏观经济走势看,着眼于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逆周期调节手段或需进一步强化,有效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低迷等问题。”王庆预计,央行四季度仍有可能降息、降准,增量财政政策将包括增发国债等措施;房地产支持政策方面,存量住房贷款第二轮降息将陆续启动,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还有较大降息空间,这是扭转楼市预期的关键。

粤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也认为,从7至8月经济数据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低于二季度4.7%,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地方基建投资、房地产市场等仍未企稳,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他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于稳增长,包括研究增发赤字货币和国债,加快发行专项债券,优化减债政策,创造条件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推动地方政府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稳增长紧迫性有所增强。8月信贷数据显示,融资需求疲软态势未变,M1增速继续回落。9月高频数据也显示,房地产、消费等经济弱势领域尚未出现明显好转信号。他认为,增量政策落地是打破当前局面的关键,降准、新增信贷、降息、调整存量房贷利率、一线房地产政策、存量收储政策等都有空间。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预计,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2024年政策支持力度有望逐步加大,但不太可能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可能出台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快国债发行和资金拨付节奏、适度扩大设备更新和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和规模、进一步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房地产融资“白名单”机制,进一步支持保障性住房等。

央行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调控力度,加快落实已出台的金融政策措施,并启动推出一些增量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居民信贷成本,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此前8月底,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将研究准备金增量政策措施,增强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

8月份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要下大力气增强经济回升后劲,会议对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扩大开放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做好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研究制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措施、守住基层“三个确保”底线。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在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期间表示,要把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消费,短期需要政策支持,但从长远看,要形成消费不断扩大的内生机制。“消费的后面是收入,收入的后面是就业。”他说,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着力扩大市场化就业。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的主体,扩大消费必须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必须更加积极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杨伟民也指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是消费占总需求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2010年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的“两个同步”目标,也实现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目标。但对扩大消费更直接有意义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他建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政策,尽可能减轻居民税费、利息等负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