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选择权是进口药“消失”讨论的另一个关键词。持此观点的患者认为,自己到医院就诊时,有权询问自己想用哪种药,如果这类药品不在医保范围内,也可以自费购买。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患者很难像购买其他商品那样拥有较大的选择权。
国内一位医药专家表示,药品是特殊商品,“订单式”购药用药方式堪称中国特色问题。在国外,医生开的药都是仿制药,患者最终用到的产品品牌完全取决于医疗机构有什么、医生觉得应该用什么。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赵恒也指出,美国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无需咨询医生,即可直接更换医生处方,而日本75%的处方流向药店,药店也可以直接用仿制药更换处方。医保会对药店的仿制药更换情况进行检查,仿制药更换率低的药店会受到处罚,因此原研药被更换的比例上升到80%以上。如果患者明确要使用原研药,可以通过药店渠道自行付费。
上海创奇健康研究院创始人、执行董事、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专家蔡江南认为,虽然国外只开仿制药,但由于仿制药产业相对发达,患者对药品质量没有太多担忧。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现有政策仍有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比如带量采购中标的其实只占一定比例,医院还有空间去采购没有中标的原装进口药。有时候医院在执行上有些问题,要把集采采购的药全部卖掉,才开放原装药。从服务患者的角度,应该让患者和医生自己选择。当然,有时候医院也买不到药,这些都需要在政策层面推动改变。”蔡江南认为,确实有些患者可能对进口原装品牌比较迷信,但如果患者愿意自己掏钱,这部分空间也应该留给患者,让患者用自己的货币去选择。
一些偏好使用进口原药的患者认为,既然是在公立医院就诊,就希望这家医院开进口药,自己也愿意自费购买。对此,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目前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药品销售并不能给医院带来可观的利润。相反,药品的采购、储存、流通需要动用医院的资金、场地、人员、管理资源,成为医院运营的成本项目之一。此外,一个新药进入医院往往要经过药事委员会等流程,还需要完成集中采购的量才行。因此,在现行体制下,医院并没有太多动力去积极配备非集采药品,即使配备,也不能保证品类齐全。
医改专家徐玉才认为,医保政策等一系列改革应该更加包容、灵活,保障患者的选择权。有些药品可能不在医保覆盖范围内,但应该给予选择权,不应限制医院使用其他非选定药品。
医疗体系复杂,医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一位三级医院的医生说,他也遇到过很多主动要求进口药的患者,但医生的处方也会受到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他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理解医生,不要对医生产生不好的印象。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