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失灵的症结与出路:如何应对多方面挑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流行病、地缘冲突、贸易摩擦、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影响等多重挑战,如何实现有效的全球治理是应对这些挑战不可回避的话题。

论坛上,国际组织、国际国内机构人士探讨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案。

全球治理失灵的症结与出路:如何应对多方面挑战?插图

全球治理为何失败

“不幸的是,近年来,全球组织和机构由于无法实现统一目标,未能满足民众对治理的诉求。”金立群认为,考虑全球治理问题,应考虑不同组织和机构的相关结构、相关功能和共同目标。

但在面对地缘政治、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不同组织的决策流程各有不同,各个组织要么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要么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很多决策并没有统一的思路,导致国际组织无法达成共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也指出,当前全球治理效率日益低下,治理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以色列央行前行长、摩根大通国际前董事长、三十国集团荣誉主席雅各布·弗兰克尔表示,世界总是在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终身事业。

他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二十国集团为例,称前者是基于条约达成的共识,而后者缺乏条约作为支撑。解决问题需要预防、控制、解决三步走,但危机预防往往得不到政治支持。一旦世界“着火”,需要的是一种不会播下下一次危机“种子”的“救火”方法。这背后的体系远比基于现状达成协议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中期眼光。

在经济领域,雅各布·弗兰克尔认为,必须有合适的机制来确定信息的内容和传递方式。“(机制)为什么重要?因为别人听不清楚,所以你要提高声音,不然别人听不懂。如果声音小,你就小声说,这就是央行信用的来源。”他举了一个例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张宇燕认为,当前造成巨大治理赤字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全球治理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全球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高成本和负外部性;二是政府主要对本国负责,存在“搭便车”行为;三是大国之间的博弈。

“今天的博弈是负和博弈,只要你输得比我多,我就输得了。如果进入这样的状态,大国之间的博弈都是为了打压竞争对手,尤其是想用全球治理的一套规则去打压竞争对手,我们看到的全球治理赤字肯定会越来越大。”张宇燕说。

胡晓炼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全球治理合作,这应当为今天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提供启示。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当全球面临严重冲击的时候,二十国集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回顾当时全球治理的成果,胡晓炼提到四点:第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沟通、磋商和协调机制正式建立;第二,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得到进一步完善,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三正式出台;第三,在应对危机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承担了重要责任;第四,国际金融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协调资源、国际清算银行积极协调制定加强银行监管的制度等。

全球治理走向何方?

胡晓炼最后指出,进一步提升国际治理作用,有几点必不可少:第一,面对重大风险挑战,世界要有合作意识,共同应对,把全球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第二,大国要承担更多责任;第三,国际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第四,要共同加强体系建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层次金融安全网的建立也体现了这种协调,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金融安全网,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建立的安全网。”她说。

全球治理将走向何方?胡晓炼结合当前的现实作出三点预测:第一,全球治理将更多地由区域治理补充;第二,全球治理可能由南方治理和北方治理两大板块补充;第三,全球治理可能由一些小集团内部治理补充。

“虽然现在这种状况被看作是全球治理的分裂和碎片化,但这就是现在的现实。”她认为,虽然这或许不是最理想的全球治理模式,但至少部分解决了现有全球治理效率低下、有效性降低的问题。

张宇燕认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问题需要三条路径:第一,应对当前的问题,在现有机制失效的情况下,采取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第二,形成全球共识;第三,大国合作。

“全球问题已经很严重,规则体系能否分层?”张宇燕建议,考虑到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的难度很大,可以在大家共同认同的全球治理宪章基础上,进行体系的分层。

张雨燕还用“拳击比赛”来形容大国之间的合作。“在我看来(拳击比赛)是一种合作行为。虽然我在拳击场上想要把对手打倒,甚至打得血肉模糊,但这是一场合作游戏。大家都接受共同的规则和裁判的判断。”他说。

大国间加强信任、增进对话是论坛专家对全球治理积极发展的共识。雅各布·弗兰克尔认为,贸易是知识传播和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引擎。面对保护主义等分歧,应开发更多工具,实现共赢。

国际金融研究所执行副总裁克莱·劳里认为,在未来的全球治理架构中,各国需要建立信任,有更多对话的可能性,此外,应继续维护世贸组织的作用和规则,避免更多壁垒政策,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更多考虑国家间关系。同时,应增强已经弱化的政策执行能力,如金融方面的巴塞尔协议III,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识。还应考虑如何应对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对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解决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数据流动问题。全球治理需要一个新的框架。“科技在国际治理中可能遭遇了更大的挑战。”

此外,在机制建设方面,克莱·洛瑞认为,国际组织需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无需包罗万象,减少外部噪音影响,保持纪律,聚焦核心议题。胡晓炼也强调,国际组织应保持客观中立,其专业能力和专业作用不应受个别国家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主导,从而削弱其主要功能。

金立群认为,制定规则的大国也应该根据最新的国际形势做出调整,考虑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形成长期思维而非短期思维。“如果你采取伤害他人的措施,最终也会受到伤害。”他补充说,全球治理也应该保护那些最脆弱和最无保护的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