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

纪录片《How The Works》(2008)的截图。

现代经济学是如何被披上这一形象的?

当人们追溯到现代经济学诞生的前夜,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名字开始浮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似乎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给现代经济学带来了“麻烦”。

1842年出生的马歇尔结束了经济学的“先验”时代,打开了现代经济学的大门:专业化、数学化;格式、图表、公式化;脱离伦理研究。他是现代经济学的麻烦制造者,还是现代经济规范的建设者?1924年7月13日,马歇尔逝世。1995年,经济学家戴维·科兰德直言:“马歇尔已经过时了,对本科生来说,(他的理论)充其量只是教学的垫脚石,与现代经济学没有太大关联。”他无疑已经进入古典经济学家的殿堂,但谈论马歇尔的人却越来越少,只有在教科书或经济史无法避免“马歇尔”时,才会对他进行解释。他的名字并不像其他古典经济学家那样被读者熟知,人们已经忘记了他是如何谨慎而有远见地谈论经济研究的。

下面回顾一下马歇尔的个人经历和经济研究主张。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1

本文摘自《北京新闻书评周刊》2024年9月6日特刊B02-03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烦恼》。

B01「主题曲」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麻烦

B02-B03「主题」关心人民的经济学家

B04「话题」学科变革在“笔记”中悄然发生

B05“主题”经济学不是关于抽象的或“经济的”人。

B06-B07「文学」《》穿越时空的“圣愚”之书

B08《文学》《想象中的海洋》人工智能时代的预言与警示

撰稿人:陈程

(浙江科技学院经济学系)

管理学院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2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年7月26日-1924年7月13日)是一位英国经济学家。

1924年7月13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剑桥家中突然去世,妻子玛丽陪伴在他身边。当时,他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学学位的创立者,更是剑桥经济学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我们敬仰的大师在生命的尽头,带着全场的荣誉离世了,他的一生事业完成了。”马歇尔最得意的学生、剑桥教授席位的继任者庇古在随后的悼念演讲中说道。不过,他在演讲中也指出,现在试图准确评估马歇尔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还为时过早。

一百年后,时机似乎已经成熟。当人们重读马歇尔的作品时,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尽管经济现实和经济理论历经沧桑,但一百年前马歇尔赋予经济学的温情、人性和现实性却经久不衰。他充分预见了经济学抽象化、形式化这条值得商榷的道路,并不遗余力地呼唤——正如他在《经济学原理》开篇所强调的——经济学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学科。

鉴于罗宾斯的定义随后在主流经济学中得到广泛接受(经济学是有关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呈现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的思想图景就更耐人寻味了。

跟随指引你的星星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3

庇古编纂的《马歇尔纪念文集》。

庇古在纪念演讲中呼吁听众以马歇尔为榜样,“追随指引你的那颗星星”。通过经济研究提高普通民众特别是穷人的幸福感,正是指引马歇尔自己的那颗星星。从他人生之初,他就一直纠结于工业社会“繁荣中的贫困”这一棘手问题。

马歇尔1842年7月26日出生于伦敦郊区的伯蒙德赛,这是伦敦的一个下层社会社区。19世纪,这里的皮革业十分发达,但环境却十分恶劣,狄更斯曾形容这里“散发着邪恶的气息”。1845年,马歇尔全家搬到了鲍尔格林,虽然生活环境比伯蒙德赛好很多,但当地仍有一座煤气厂。童年的生活场景,让马歇尔形成了他一生坚守的价值观背景,那就是对下层阶级的无限同情,并把一生都奉献给切实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事业。无论后来他的职位有多高,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深入工业区和贫民窟进行深入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9岁那年,他进入麦金托什泰勒学校就读。此时,他的家人已定居在克拉珀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麦金托什泰勒学校是与伊顿公学、哈罗公学比肩的七所优秀公立学校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了直接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古典文学的机会。马歇尔当然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但他极其厌恶古典教育,却特别热爱数学,于是决定去拥有全英国最好的数学专业的剑桥大学学习。

1861年,马歇尔如愿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四年后,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一等荣誉学位,从而获得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员的职位。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他也开始研究道德哲学。1868年,他被任命为圣约翰学院的道德科学讲师,开始讲授边沁的道德哲学、密尔的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怀疑机会不平等的合法性,思考如何让穷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他的兴趣逐渐从数学和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

我们或许可以从他“守护神”的故事中,一窥他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初衷和动机。这个“守护神”是一幅他花几先令买来的小油画,画的是一个穷人。马歇尔把它挂在房间的壁炉架上。他说:“从那时起,我决定用我的一生去为这些人谋幸福。”当他沉浸在数学计算中时,他总会仰望“守护神”,迫使自己回到现实问题上。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4

马歇尔的“守护神”现藏于剑桥大学马歇尔图书馆。

在剑桥任教之初,马歇尔是剑桥最早愿意为女性授课的教师之一。也正因如此,他结识了一生挚爱——他的学生玛丽·佩利,并携手走过了47年的婚姻。然而,根据研究人员必须单身的规定,婚姻的开始意味着他在剑桥职业生涯的结束。他不得不离开深爱的剑桥大学,另谋出路。1877年,在马歇尔35岁生日那天,他被任命为布里斯托尔大学学院校长兼政治经济学教授。这个职位看上去光鲜亮丽,但由于马歇尔不喜欢社交和行政事务,这给马歇尔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再加上饱受肾结石折磨,又想全身心投入《经济学原理》的撰写,这些都让他不断寻找逃离布里斯托尔的方法。

1883年,马歇尔先到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正当他以为自己会在牛津安家落户时,一个更好的机会来了。剑桥大学的教授席位因政治经济学教授亨利·福塞特去世而空缺,马歇尔终于迎来了重返剑桥的希望。1884年12月,马歇尔正式当选为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并担任该职务直至1908年退休。在剑桥大学任教的第二个年头,马歇尔声名鹊起,逐渐成为英国经济学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职业生涯最后也是最辉煌的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写书。经过10年的准备,1890年,马歇尔终于完成了他的经典巨著《经济学原理》。在随后的30年中,他对其进行了8次修订和重印。这本书是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是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发源地,其中蕴含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1919年,马歇尔出版了晚年重要代表作《工业与贸易》,对主要工业国家的产业组织和经济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历史考察。这本书被庇古称为“知识的宝库和动力的引擎”,但至今尚未被译成中文,颇为可惜。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5

1919 年马歇尔工业和贸易杂志的标题页。

二是创建新学位,不遗余力培养经济学接班人。1885年,他在剑桥的就职演说中透露了要设立独立经济学学位的雄心(此前经济学只是道德科学学位考试和历史学学位考试的一部分)。1903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一个历史学经济学荣誉学位诞生。新学位的设立,不仅是他在剑桥漫长而卓越的学术生涯的高潮,也是剑桥经济学院的起点。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专业发展,今天的经济学从业者也从中受益匪浅。此外,他还通过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教学,以及为年轻经济学教师提供奖学金和补贴,培养了一批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父子和庇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三,他参与政策制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他为皇家委员会就货币问题、老年人贫困问题、国际贸易与金融问题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专家证词。他还在1891年至1894年担任皇家劳工委员会委员。可以说,无论他的经济学在理论的天空中飞得多高,最终都会回到实际问题的坚实地面上。

寥寥数语只能大致勾勒出他的思想历程,却不足以描绘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全貌。他复杂多面的性格、与福克斯韦尔、西奇威克等人不愉快的友谊、对女权主义半心半意的支持,甚至从不突出重点的直白文风,都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是一个在贫民窟和工厂里做研究的世俗哲学家,一个游走于山间的自然之子,他和妻子度假时,常常会随身携带几百公斤的书籍。他们的足迹遍布巴伐利亚、法国、意大利。阿尔卑斯山是马歇尔徒步旅行的首选,中年之前他已经去过那里很多次。他喜欢在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中露天写作,但引导他思考的往往是经济学的明星。正是在一家意大利旅馆美丽的屋顶上,马歇尔兴奋地告诉妻子,他刚刚发现了“需求弹性”的概念。

我比刚开始时更加无知了。

打开现代经济学教科书或经济学文章,许多耳熟能详的概念都出自马歇尔的著作,如“弹性”、“替代”、“准租金”、“供需均衡”等,更别提供需交点图这种优雅实用的分析工具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学徒在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20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学教师几乎有一半是他的学生。他被誉为微观经济学之父,其所著《经济学原理》被视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税收原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相媲美的里程碑式著作。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6

《经济学原理》第一版的封面。

在马歇尔诞辰一百周年、《经济学原理》发表一百周年等纪念性事件的论文集中,凯恩斯、陶西格、科斯、斯蒂格勒、熊彼特等著名经济学家都对马歇尔的贡献作出过各种解读。鉴于马歇尔理论体系的张力,以及他把有意义的原创思想伪装成平凡的写作风格,本文作者将尽可能简洁地指出马歇尔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

(1)经济学是研究人的学科。马歇尔认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幸福和发展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科,也是研究人的学科”。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而是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人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第一,人不是财富或效用等单一变量的最大化者,而是有丰富而复杂的欲望和动机,从追求物质享受到热爱荣誉和美德。第二,人性不是外生赋予的,而是内生可变的,它像一个有机体一样与组织、制度、文化等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最后,人具有创造新事物和发展自我的潜能,这种潜能的实现是幸福的重要源泉。而在人性的基本观点上,背负着“新古典经济学奠基人”标签的马歇尔显然与后期的新古典理论(通常假设经济行为者是具有外生偏好的效用最大化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2)将时间因素引入经济分析。惠特克(,1982)称马歇尔的周期分析是经济学中最重要、最持久的理论创新。马歇尔将“长期”和“短期”的概念与他的供给与需求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局部均衡的价格决定理论不仅调和了片面强调成本或效用的价值方法之间的冲突,而且成为经久不衰的经济分析工具。时间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均衡只存在于静态模型中,而现实中需求价格表与供给价格表是无法“摆动回来”的。为此,长期供给曲线的不可逆性表明马歇尔很早就明确界定了“准租金”的概念,即一方面,机器、分工和组织一旦被接受就很难改变,另一方面,资本和劳动力可能很快进入一个行业,但退出却很慢。正如马歇尔所说,时间问题是一切经济问题的核心,今天仍然如此。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7

太空剧照(1999 年)。

(3)增加了“组织”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创造性地区分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在传统的三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中加入了组织这一生产要素,把组织经济性看作报酬递增的原因,这是他区别于传统经济学最重要的部分。有趣的是,受19世纪进化论的影响,马歇尔把作为经济概念的组织与作为生物学概念的有机体联系在一起,强调组织的分化与整合,并将它们分别定义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前者是组织功能专业化的提高,后者则意味着组织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如单个企业与所在行业)之间紧密程度的加强。斯蒂格勒(1941)认为,这是马歇尔最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值得重新审视。

(4)重视企业和企业家理论。马歇尔认为,企业理论离不开企业家,产业布局和企业家成长是两个平行的运动。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不仅是他的职责,也是更高利润的源泉。新的要素组合的诞生不仅需要精心考虑,也需要不断创造和试错。与其他忽视企业和企业家的新古典理论不同,马歇尔早已开始了对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分析工作。不仅如此,他还看到了企业家精神的伦理维度,而这一维度被后来的企业家理论所忽视。他认为,挑战困难、追求认可、保护弱者等动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他把这些动机统称为“经济骑士精神”。在他看来,这些动机应该而且可以得到鼓励和提升,从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准。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8

马歇尔的肖像。(沃尔特·斯通曼 1917 年拍摄)

(5)对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保持敬畏。马歇尔深刻认识到经济现实和人性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必须警惕简单回归分析的有效性,对局部均衡方法作为初步分析工具有清醒的认识。他始终认为,抽象的经济学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经济学不可能进行一系列的演绎推理,也不可能建立宏大的一般均衡理论。

除了上述命题外,马歇尔在术语和分析工具上的创造,不再赘述。“需求弹性”、“边际替代”、“剩余”、“其他条件不变”等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他对人性多变性和创造性的信仰,以及对经济现实复杂发展的理解,使他在晚年处理经济问题时更加谨慎。他曾许诺的关于经济进步的《经济学原理》第二卷始终未能成形。

当抽象理论与经济现实发生冲突时,马歇尔总是选择后者。晚年在他杂糅的著作《货币、信用和商业》的前言中,他说自己就像沙漠中的流浪者,渴望品尝经济真理的甜头,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越来越明白经济现实的复杂性,“经过半个世纪的专门研究,我感到自己比刚开始时更加无知了。”当一位经济学天才谈到自己面对复杂经济现实的无知时,经济学教条的追随者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9

马歇尔传记《一只鹰》的封面。

忠诚但不忠诚的追随者

如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著作已成为经济学经典,马歇尔与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一起进入了大经济学家的殿堂。然而,借用马克·吐温夸张的讽刺,所谓的经济学经典是人人推崇却无人认真阅读的书,所谓的大经济学家是人人皆知却常常被误解的人。在马歇尔逝世后的一百年间,经济学家从他的思想中分离出一些易于形式化、标准化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抽象的经济理论大厦,但那些现实的、动态的、人文的内容——马歇尔思想的灵魂——却因难以“科学化”而被抛弃。这导致国内外经济学界对马歇尔存在着长期的误读和误解。

《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书籍封面部分。

例如,在2013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中译本的前言中,译者在介绍该书时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形成了以‘完全竞争’和‘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庸俗经济学体系。”但事实上,马歇尔从来没有采用完全竞争的概念,因为他很早就意识到完全竞争与报酬递增是不相容的。他只提过一次“完全竞争”,否定了这一假设的可能性:我再次强调,完全竞争并不是假定存在的。完全竞争要求完全控制市场条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谓的“马歇尔冲突”,是后人改造马歇尔经济学而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与报酬递增的冲突,而非他本人的意识形态冲突。马歇尔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冷漠,并非如后人所猜测的那样出于傲慢或者嫉妒,而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并不认同经济学走那条路。

例如,“代表性企业”是马歇尔创造的一个动态概念,用来表示企业内部经济取决于行业整体经济,特别是研究遵循报酬递增规律的行业问题。他明确指出,这一概念“是生物性的,不是机械性的”。然而,继承马歇尔剑桥教席的庇古教授却以新古典意义上的“均衡企业”来理解和取代“代表性企业”,有效地将马歇尔经济学转变为一种静态的、抽象的新古典理论。这样的转变是有代价的。他们消灭了马歇尔思想的问题意识和现实主义特征。哈特称这类经济学家为马歇尔“忠诚但不忠实的追随者”。批评者在指责现代经济学越来越“科学化”但脱离实际时,往往把责任推到马歇尔本人身上,这实在是无端的灾难。

鉴于类似的误读与误解还大量存在,今天重读马歇尔的意义之一,就是要破除误解,追根溯源,还原马歇尔思想的本来面目。阅读他的作品,让我们穿越时空,与他直接展开思想对话,不仅能领略他的真知灼见,还能了解他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不仅是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可以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思想史研究者必须肩负的使命。

马歇尔逝世六天后,《经济学人》杂志的讣告称他是一位“使经济学人性化”的伟大理论家。凯恩斯在随后的讣告中也表示,马歇尔赋予了这一枯燥的学科急需的人性,尤其值得当今经济学家的关注和反思。因此,重读马歇尔的第二个意义,是探索经济学回归人性的方法,这就需要给经济学重新注入人文、现实、动态的视角。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提出了科学研究领域的概念,它是开展科学分析工作前的认知行为,是对人和宇宙的整体观,是后续科学分析的前提。史学家艾伦·布洛克区分了西方对人和宇宙的三种思维模式:先验的、人本主义的、科学的。(参见艾伦·布洛克,《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九州出版社,2022年版)根据这种区分,经济学中存在两种视角,即人本主义视角和科学视角。前者源于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类区别于自然物和其他生物的独特属性和经验。后者源于17世纪霍布斯、伽桑狄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人与自然物和其他生物的共性,主张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

精通数学的马歇尔勇于将数学等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经济学。但在他看来,正如前辈斯密和穆勒的观点一样,人文主义视角与科学视角始终并存。只有同时用这两种“眼睛”看人,才能看到真实完整的人。他认为,一些可以量化的经济问题,确实可以用数学和准物理的方法处理,但有些内容,如创造力和长期的历史演化,却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强调人类的独特属性。人具有追求道德价值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重塑自我和环境的能力。因此,马歇尔的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堪称人文主义传统中的重要经济学家。

经济学遭遇意义危机,专家建议引质疑,诺奖得主著书重塑声望插图10

纪录片《金钱大师》(2012)截图。

马歇尔逝世后,人文主义视角在主流经济学中逐渐消失,主流经济学成为只用科学视角看人的独眼巨人。科学视角一旦占据主导地位,就成为哈耶克所批判的科学主义,遮蔽和扭曲了真正的人性,导致现代主流经济学趋向空洞、脱离现实。因此,今天,我们迫切需要重读马歇尔,重新学习如何像他一样用完整的视角看待整个人。

本文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逝世一百周年而写的。

本文感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罗卫东教授的修改。

参考:

[1],C.Pigou,第90页。

[2] JM, 1842-1924, 1924, 34(135), p.346。

[3],29,第443页。

[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3页。[5]A.,.,1907,17(65),第14页。

[6]P.,.-1924.:,1995年,第98页。

[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中译本,第3页。[8] A.,nge.,1898,8(29),第50页。

[9]艾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九州出版社,2022年,第7页。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程晨;编辑:何安安;校对:薛静宁。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附有《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年版广告。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