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与反内卷:从资本无序扩张到市场规范经营的转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8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宣布阿里巴巴三年整改完成。

公告透露出的信息非常明确,市场监管总局下一步将指导阿里巴巴集团继续规范经营。

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让我想起了马云当年说的一句话,现在想想,还挺讽刺的。

但积极意义肯定是最大的,毕竟三年前阿里巴巴被监管部门重罚182.28亿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也是我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当时平台经济一片混乱,如今监管部门的这一声明可以说是一锤定音,也标志着我国“反垄断”政策的终结。

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周期的必然。

但另一方面,我们或许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正如经济学家顾超明所说:“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有高增长的时候,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而不是其他,因为一旦错过了,那个时代就再也回不来了。”

反垄断与反内卷:从资本无序扩张到市场规范经营的转变插图

时间回溯到三年前的那个晚上,马云在上海外滩发表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内容还是那么大胆、那么清晰,然后就发生了我们都知道的事情。

蚂蚁金服上市前夕遭遇叫停,阿里巴巴自身则陷入反垄断的漩涡。

那是阿里巴巴历史上的低谷之一,之所以称之为低谷之一,是因为在那之后,阿里巴巴的市值持续下滑,而且下滑的趋势还没有停止。

但曾几何时,阿里巴巴是国内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代表,这是毋庸置疑的。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当时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也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繁荣。

阿里巴巴上市首个交易日,其股价飙升,超过美国两大电商巨头亚马逊和eBay的市值总和。

三年整改前,阿里巴巴市值最高曾达8000亿美元,早已跻身全球市值前十,具备与苹果、谷歌等一较高下的实力。

但三年后的今天,微软市值翻了一番,苹果市值翻了一番,谷歌市值翻了一番,市值翻了一番,英伟达市值翻了一番就不用说了,就连阿里巴巴曾经看不起的对手亚马逊,市值也一度突破了2万亿美元。

那么阿里又如何呢?

相比昔日的竞争对手亚马逊,阿里巴巴的市值已从8000亿美元跌至不足2000亿美元,目前阿里巴巴的市值仅为亚马逊的九分之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三年只是白色的回忆,但对于阿里来说,却曾经是巅峰。

从巅峰跌落的不仅仅是阿里,马云也一样。

《阿里巴巴:马云的商业帝国》作者邓肯·克拉克曾评价马云:“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是中国民营经济健康和前景的象征;不管他愿意与否,他的退休都会被解读为不满或担忧。”

这样的评价,放在今天的现实中,实在是太讽刺了。

马云象征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和前景,那么阿里巴巴呢?

今天对阿里巴巴的回应客观反映了人们对这些大公司的态度。

反垄断与反内卷:从资本无序扩张到市场规范经营的转变插图1

过去很多人认为平台经济不好,会无序扩张。但今天,平台经济不但没有扩张,反而开始萎缩。这又迫使企业进行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这时候我们更担心,毕竟内卷化是比垄断更可怕的现象。

所以从反垄断到今天的反内卷化,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上层的态度的变化,还有广大民众的认知偏好的变化。

以前人们提到资本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吃人血包子,但今天不吃人血包子了。在内循环的激烈竞争下,企业不但要吃“人血包子”,还可能要喝骨髓。为什么?

由于内部竞争,价格战,各企业都无法生存,被迫降低人力成本。

今年上半年,北京餐饮企业净利润不足1%,500多亿的营业额,利润才1亿多,上半年人均利润才几百元,这场惨烈的价格战,让不少企业倒闭了。

一旦企业破产,人们可能就会面临吃不饱饭的困境,毕竟过去是企业提供了就业,现在企业面临内部竞争、价格战,该怎么办?

我们只能希望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经济,能够站在大公司的角度,制定出一套新的市场规则和玩法,抑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不然的话,内循环继续下去,可能大家都就完蛋了。

过去,我们警惕资本无序扩张。在一次活动上,马斯克狡猾地问主持人马云去哪了。其实,我们看问题可能一头雾水,但局外人看得一清二楚。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原因是担心经济过热,出现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公司,市值上万亿美元,员工上百万,这是不可预测的风险。

因此,民营企业也必须响应这个号召。

初衷是好的,但正如马云自己所说,如果一个公司需要有人来指导它如何经营,那么阿里巴巴可能就不会有今天,更不可能成为世界500强

所以这几年大家对消费、对民营经济缺乏信心,如果互联网还有记忆的话,大家一定能找出一些线索来,为什么缺乏信心。

经济经不起动荡,当我们的经济好、市场好的时候,看似经济需要人手去约束,防止无序扩张,但只要我们秉持“法律禁止,什么都可以做”的理念,或许就不需要约束那么多。

另一方面,经济可能看起来不错,但如果受到限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要判断经济好坏,我们不能只看数据和眼睛,还要看到冰山之下的东西。

今天我们或许需要修正过去对游戏、教育培训、甚至垄断问题的应对方式,当然事实证明我们已经在改正了。

但更让我担心的是,市场是否能经受住震荡,这波市场信心恢复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内部竞争蔓延到今天,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否能够被平台经济所约束和引导呢?

这些问题严肃而重要。

反垄断与反内卷:从资本无序扩张到市场规范经营的转变插图2

市场经济不是一个孩子,你不可能先打败它,再喂它糖吃。

但我们过去的管理方式,很像传统的家长式管理。

看你们过得太好,我怕你们将来骄纵起来,就要管你们,要约束你们、管控你们;看你们稍微低迷了,我就解除一些限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给你们打气。

这一招看上去不错,也有效,但时间一长,这个“孩子”必然会陷入精神分裂,开始担心自己是否犯了错误、是否做得不好,甚至想通过做不好来谋求一些“糖果”。

从今天的一些信号来看,应该说未来我们会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毕竟就业、收入、供给都是需要民营经济来解决的,而不是靠别的。

但问题是,正如我之前所说,经济不是孩子,不能用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打完人再给糖吃,周而复始,其代价可能是对人们对市场的信心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如今民间投资处于低位,信用数据不佳,中概股代表公司市值处于历史低位,这些都反映出民营经济的问题。

为了提供支持,我们需要放宽限制,给予更多自主权,而不是关闭企业,强迫它们做违反管理秩序的事情。但对企业的扶持不能因为经济好坏而改变。

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

现在是重新拾起失去的信心的时候了。

结尾。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关心世间万物;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