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政策设计应考虑老百姓需求,实现金融强国需强化资本市场法治建设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吴晓求:政策设计应考虑老百姓需求,实现金融强国需强化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插图

8月24日,在2024“智慧财富管理论坛”(夏季)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小桥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政策设计应该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出发,而不是着眼于崇高的道德目标。

“要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货币国际化、自由化是基本特征,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必不可少。”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未来我国需要加强法治建设,严格法律法规,加大违法成本,建立投资者补偿机制,增强社会信任。”

以下为演讲全文,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讲述

来源:IMI财经观察(ID:)

吴晓求:政策设计应考虑老百姓需求,实现金融强国需强化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插图1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资本市场。这两个月来,我没有讲资本市场怎么改革,而是主要讲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哪里来,如何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问题在哪里。金融的价值,在适当的场合已经系统地讲过了,大部分都是常识。

中国社会有时候会偏离常识,其实一个国家只要尊重常识、尊重规则就很好了。

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应该尊重人性,不应该把所有人都当成圣人,我们都是普通人,都需要生活、需要工作,都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社会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是对普通人需求的回应。

高尚的道德目标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并非每个人都必须实现,政策设计应该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出发,而不是只关注高尚的道德目标。

这两个月来,我主要讲了上述内容,讲了一些道理,今天讲常识很难,讲道理更是难上加难。

作为大学教授,当然要讲真话,要跟社会分享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知识。但有时候,作为一个清醒的人,我可能更担心,因为有些政策从基本经济学角度看,不符合逻辑,不宜这么看,有时只能委婉含蓄地提醒他们。

中国的资本市场现在确实处于一个很混乱的阶段,就连我这个研究了三十多年的学者,也开始感到很混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混乱过,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时候也研究金融结构、金融功能。

现代金融的基石是资本市场,过去我充满信心,2010年希望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能够基本规范,甚至认为要建设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现在都2024年了,什么也没看到。

中央政府提出,到2035年,中国要建成中级发达国家,或许到那时,金融强国的基本框架就能形成。

强大金融国家的基本框架指的是什么?

第一,人民币的自由化、国际化已经实现,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人民币的自由化、国际化是其能否成为金融强国的基本特征,一国的货币能否走出去、具有良好的信用是一个金融强国基本框架形成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要对外开放,开放程度要足够高,才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资产的交易和财富管理中心。境外投资者(外资)占比比较高。

中美都是大国,经济、金融结构有一定相似性,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角度,当然不能以新加坡甚至英国为标杆,美国金融应该成为我国金融建设的重要参考标杆。

中国的改革要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但也要吸收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合理内核,两者并不矛盾。

不要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立起来。

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没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而是广泛吸收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合理内核。

虽然不同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有差异,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显然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问题。

中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当然要走自己的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或者英国的模式,但一些重要的核心是相同或者高度相似的,同时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创新探索。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冲突,而是两种不同模式,但内核是一致的。

中国走现代化道路,既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或已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体现出共同的特征,比如经济高度发达、法治化、贫富差距缩小、社会腐败指数低、生态环境良好、老有所养、全民教育、全民医疗,这些都是现代国家的共同特征。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应该具有包容性。

就金融强国而言,开放资本市场,甚至成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资产交易中心,显然是中国实现金融强国的重要载体。我现在把这个目标的实现推迟到2035年,这比2010年的计划晚了15年。可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金融强国的基石是法治,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的国际信用。它在国际上有广泛的朋友圈,朋友圈里的国家也有重要的信用。大家相互信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努力。

金融强国的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而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法制,因为只要投资者有信心,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

法治决定资本的流向,金融强国是我国国家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强国的资本市场显然不只是融资市场,没有收益的融资市场是没有前途的,一定是纯粹的投机市场。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认识到资本市场在中国现代化、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是成功的前提,很多事情做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识有问题,只要认识正确,市场就能做好。

现代社会,财富管理的基石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透明、流动性强、成长性强。财富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市场流动性,资产不流动,财富管理就难以开展。要有好的成长性,流动性和成长性是相辅相成的。

我对现在的市场低迷感到十分担忧,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核心,需要一个透明度高的社会,一个商业文明发达的社会,一个契约精神强的社会,一个诚信文化广泛的社会,不能做假账,不能撒谎,不能泄露虚假信息。

但谎言盛行,与资本市场精神格格不入,账目、文字、材料都是假的,过去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激励政策,企业上市得到巨额奖励,所以想把会计师、审计师也牵扯进来,大家获益。虚假信息披露、虚假会计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面对虚假信息披露的这个闭环机制,证监会几乎无能为力。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之路是漫长的,因为它需要商业文明作为前提,同时需要良好的社会契约精神和足够的透明度,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我们的改革似乎要从基因开始,困难是复杂的,需要长期的思想准备。

注册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前提必须是严法重罚。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猖獗,就是因为没有严法重罚,处罚很轻,违法成本很低。现在要修改法律,对所有违法者,包括链条上的机构和个人,都要有非常明确、严厉的处罚标准,现在的处罚标准太低了。

2001年11月,安然公司被曝出财务欺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安然公司处以了极为严厉的罚款,这些罚款不是由政府收取,而是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赔偿给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因虚假信息披露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种罚款我们不能放到国库去,而应该赔偿给相关的中小投资者,这个逻辑很清楚,否则对中小投资者不公平,他们的信心就丧失了,他们不会来这个市场投资,因为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投资是有风险的,风险要自己承担,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披露的信息要真实,透明是前提。

我国在发展资本市场过程中,必须建立对中小投资者的补偿机制,因虚假信息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而造成的损失,必须由相应的责任人予以赔偿,这是维护市场信心的基本法律保障和重要制度安排。

严法重罚的基础是建立投资者的补偿机制,补偿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相应的法律结构和诉讼机制,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比如代理制度、集体诉讼等等,这些都要建立。

资本市场之所以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是因为它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结构非常复杂。复杂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投资者信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不是口号,而是必然。具体法律条款提供的保护是实实在在的,但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粗糙。

严惩是指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严厉处罚,并不针对购买披露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股票、承担退市责任的中小投资者。

总体来看,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制度改革方面做得比较好,包括注册制下新股发行的制度规范、股份减持规则的重大修改、透明度监管、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等。

过去IPO更倾向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在这种条件下市场就做不大,我们现在IPO改革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倾向,这些观念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核心本质。

资本市场非常复杂,我们需要对现代金融有深刻的认识,而我们的认识相对落后。为什么我在7月27日南开大学主办的论坛上专门讲金融的价值?就是为了告诉社会,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的中国,社会对金融存在一定的误解,这种误解也蔓延到了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资本市场的低迷和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回归到正确的认识上。

要深刻认识减持规则改革的重要意义,很多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次减持规则修改的深远意义,对未来抑制高市盈率发行价格将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

未来大股东出售股份的价格不能低于IPO价格,这是内在的约束,当然还有净资产、分红比例等约束。同时,对欺诈上市“守门人”的职责也进行了重要改革。这些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地基不稳,整座大厦都会摇摇欲坠,基础工程一定要做好、扎实做起来。

最近监管层都在努力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打基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如果这些基础工程做不好,市场就难以为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工程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深远意义。

我认同当前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大方向,但有两点需要提醒:

第一,新的ST制度。我个人认为它有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如果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公司就进入ST程序。我觉得这个是不对的。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的行为是被纵容的。不惩罚大股东,不追回资金,而是立即退市,这是不公平的。都是不对的。

被ST之后,公司股价每日跌停,连续20个交易日跌破1元,进入退市程序,这实际上让中小投资者承担了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造成的巨大损失。

我认为,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刑事、行政、民事手段,把大股东占用的资金追回。追回资金后,上市公司就变成正常公司了,大股东把钱卷走,公司就退市了。大股东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一家公司退市,大股东都会暗自高兴。

我们决不能纵容大股东这种违法行为,必须建立严厉的刑事和民事处罚措施,决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决不能让中小投资者承受这样的损失。

第二,对违法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要有配套的救济和补偿制度,对此类上市公司退市要建立民事补偿机制,补偿资金要从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资产中扣除,否则,上市公司不得直接提取。

我研究中国资本市场,是从学者的角度,从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来讲的,主要是讲理性、讲逻辑。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要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信心。

现在我们的投资逻辑好像被颠覆了,现在资金都涌向高股息率的股票,主要是银行股,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股债市场,或者说是另一种债券市场,这跟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我不希望中国的资本市场变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有巨大的功能,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上市公司的结构调整,对市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美国“七姐妹”或者“七兄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只看重高分红的市场肯定不是一个强大而有竞争力的市场,因此重塑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十分重要,这也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认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