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深圳还大力增加基础教育学历数量,通过实施“百万学位计划”,4年来新增基础教育学历近65万个,相当于一个300万左右人口城市的基础教育规模。
作为国内经济和人口规模最大的特大城市,深圳的基本医疗和教育供给水平长期饱受诟病。主要表现为三级甲等医院数量与城市规模严重不匹配,基础教育学历长期供不应求,导致普通百姓看病难、上学难。
为了弥补民生的这两大短板,深圳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财政投入方面。例如,2023年,全市九大民生支出合计3310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001.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619.1亿元,加起来占到民生支出的近一半。
目前,这些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深圳的医疗、教育实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其他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这对于深圳提升城市形象、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无疑大有裨益。
9年间三级医院数量增长3倍
2015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138万,但三级医院仅有10所,远低于其他千万人口大城市,也低于很多百万人口的地级市。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城市配套资源规划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和人口扩张速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深圳城市行政级别低、户籍人口少有关。在我国,这两个因素是公立医院规划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目前,深圳是副省级城市,领先于4个直辖市和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2015年,深圳户籍人口355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31.2%。经过多年努力,到去年底,这一比例才提高到34.1%(常住人口1779.01万人,户籍人口606.14万人)。
但受制于形势,深圳必须以超常速度提升医疗卫生能力,快速增加各类医疗机构数量。
2021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材料显示,“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深圳政府持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和保障力度,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是“十二五”的2.51倍。新增三级医院23所、社区卫生机构125所。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298所、床位6.29万张、执业医师4.26万人,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50%、65%、47%。今年深圳卫生健康费用达440.5亿元,增长31.3%,三级医院增至18所。
上述会议提出,深圳将继续加大健康医疗投入,到2025年,总床位达到8.29万张,医生总数达到5.5万人,三级医院总数达到60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总数超过26所,社区卫生机构总数达到900个以上;建成2个国内领先的重大疾病防治中心,力争3所医院进入全国百强;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医学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突出的健康城市。
近3年来,深圳在医疗健康投入上“补短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去年,深圳新开工医院项目13个,竣工10个,新增床位5500张,全市床位总数达到7万张;新增社区卫生机构45家,新增全科医生1629名,全科医生总数突破1万人。数量在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在提升——在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北大深圳医院位列全国第38位,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前10名。对于深圳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经过多年快速扩张,深圳已建成三级医院56所、社区卫生中心926所。“十四五”以来,新增三级医院15所,初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按照规划,今年深圳将完成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一期工程、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项目,推动至少7个已建成项目尽快投入使用,新增床位8000张以上;新增社区卫生机构35所,全科医生500余名。
但深圳整体医疗卫生实力仍落后于市民预期,如每百万人口三甲医院数量低于不少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高水平医院数量不多。在业内权威的《复旦全国百强医院榜单(2022)》中,仅有深圳市人民医院位列全国第98位,市第三人民医院位列第100位。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十四五”下半年,深圳将优化完善卫生发展战略,由“打基础、保供给”转向“建高地、提质量”。
实施“百万学位计划”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深圳迎来一批新改扩建学校交付使用,新增基础教育名额9万个,全年将新增各类基础教育名额17万个。这是近年来深圳市政府例行向市民推出的“民生一揽子计划”之一,源于一项堪称“教育超级工程”的“百万名额计划”。
对于深圳而言,长期以来,扩招基础教育学位的紧迫性某种程度上要强于增加三级医院数量。深圳政府在办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官方数据显示,从十八大到2020年,深圳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64.1万个,位居全国城市之首;全市基础教育财政资金投入近2400亿元,年均增长近21%。但随着人口流入数量持续高增长,新增学位数量始终难以满足需求,市民呼声强烈。
面对巨大的学位压力,2020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百万学位攻坚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加上当时在建的9.7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共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该计划完成后,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将增长近一倍。其中,公办义务教育新增学位数量将达到“十三五”时期的3倍。
深圳财力雄厚,多建学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为何建设速度长期跟不上需求呢?这和深圳土地资源紧张有很大关系。深圳是全国千万人口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城市,约为广州的1/4,不到上海的1/3,北京的1/8。人口密度越高,教育用地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就越突出。同时,深圳城中村众多,准备大量教育用地难度大、成本高。这两大原因导致学校新建、扩建进度缓慢。
《实施意见》要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进这一宏伟规划,明确编制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完善居住区配套学位建设保障机制等任务。《实施意见》强调建立完善学位建设联审制度,配套教育设施必须与居住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自主竣工验收并无偿移交政府。
《实施意见》还提出“三不”:对不能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教育设施布局要求的居住项目,不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对规划教育设施用地不符合建设条件的居住区,不提供居住项目建设用地;对规划教育设施尚未建成投入使用的居住区,该区域内的居住项目不予通过联合验收。
2021年是“百万学位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秋季学期开学时,深圳共有130所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各类基础教育学位约12万个,新增学位数量再次领跑全国。2022年,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6万个。2023年的成绩与2022年相当。
今年深圳计划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0余所,新增各类基础教育学额17万个。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百万计划”已完成过半,新增基础教育学额64.4万个,创下基础教育学额扩张“深圳速度”。按照目前的进度,整个计划如期完成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新一轮学历规划方案在综合测算人口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增速下降等因素。2025年以后,深圳将根据各学段适龄人口变化情况,出台基础教育学段调整指导意见,允许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适时调整学段,避免出现地区学历供给不平衡现象。
在扩大基础教育数量的同时,深圳还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实践之一就是通过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运作,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到2025年,深圳将组建80个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实现全市公立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运作全覆盖。同时,深圳还将在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大学区优先布局优质学校,将大学区内的薄弱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运作。此外,还将推动1至2个区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